摘要:财政信息化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技术支撑。本文主要介绍了信息化背景下的企业内控及预算绩效,总结了财政内部控制体系,通过梳理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的关系,从信息化背景角度界定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内涵,并提出了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路径与对策。


关键词:信息化背景;预算绩效管理;财政内部控制体系


一、财政内部控制和预算绩效管理的理论基础


(一)财政内部控制的基本含义内部控制是指经济单位和各组织通过约束、调整、评估、规划和调控的方法,保护其资产的完整性,进而确保其能够达到理想的目标。


财政内部控制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规范了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以及业务层面的评估、监督等方面问题,在完善行政机关内部管理、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等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1]。


(二)预算绩效管理概述预算绩效管理要以“为人民服务”为理念,努力做到少用钱、多办实事。推行预算绩效管理,能够帮助单位提升预算效果,借助内控理念的渗出,减低经济活动的风险,提升政府配置公共资源的能力,使政府能够充分发挥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奉行绩效管理更加贴近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这对金融体制改革实施来说非常重要,对于金融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方面来说也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绩效考评的理念理应贯穿预算管理的始终,以便精确实现预算目标。


(三)财政内部控制与预算绩效管理的关系财政内部控制是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将绩效规划、评价及考查计入预算管理体系,预算管理的目标就是使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达到最大化,其本质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每个步骤都有着一定的风险。因此,在财政内部控制的基础上,还要保障政府财政资金在一定范围内发挥作用。财政内部控制和预算绩效管理的根本目的具有一致性,都在于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把财政资金花在刀刃上,最大程度地规避各种系统性风险,及时纠偏,维持单位经济活动的有序有效运行。


二、我国财政内部控制现状


(一)我国财政内部控制发展历史《财政部内部控制基本制度》于2014年11月实施,财政部在同月成立委员会,并下发《关于印发财政部内控委员会办公室成员及各单位内控管理人员名单的通知》,说明财政部内控政策的正式实行,财政部内部控制系统主体框架初步建成[2]。财政部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基本制度、八项特殊内部控制措施和企业内部控制操作规程。其中,基本制度主要明确了方法、内容和职责。


(二)我国财政内部控制主要特点财政内部控制制度由三个部分组成:风险内部控制的举措、基本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操作规程。


第一,基本内部控制制度。该制度定位于全局,财务管理和财务业务的规范是明确财务内部控制的职责划分、措施、检查和报告的一般要求,为业务内容控制规范和各部(室)单位内部控制操作规程提供基本依据。第二,特殊风险内部控制措施。其是定位于全局(部门)财务管理、业务体系建设、人事管理、岗位设置等整体层面的主要内控要求,要求识别关键节点,明确职责界限。第三,将部门、单位的内控操作程序定位在局(办)内部层面,内控规范就是明确各部门对局(办)财务管理业务的控制要求,要了解各种业务程序的主要控制步骤,梳理重大或者经常出现的风险,确定岗位职责,提出符合实际需求且可以实施的防控办法。


三、案例分析


(一)信息化背景简介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提出了信息化时代大数据的定义。信息化是对已知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的全过程,而不是进行随机分析[3]。麦肯锡全球研究所认为,信息化的数据具有以下特点:数据规模量巨大、数据流快速、数据类型多样和价值密度较低。


信息化应该紧紧跟随社会发展,展现经济发展成就,履行历史责任,增强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要提升信息化水平,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信息系统,构建覆盖全国的财政内部控制体系,以信度效度较高的信息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全局。


(二)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路径预算管理主要负责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主体、预算监督主体和预算评估。实施主体为政府部门和具体责任单位,评价主体为同级财政部门及其负责人;同级审计机关和上级审计机关是预算监督的主体。根据预算的不同层次,预算绩效管理主要包括预算框架内所有预算的绩效管理,如政府预算,预算管理,项目预算,预算政策,预算绩效目标的确定,各级预算编制与执行,绩效目标实现的衡量体系绩效目标和绩效自我评估结果。


首先,预算绩效管理应基于收入和支出信息以及活动信息的可用性。其次,预算绩效管理必须有完善的管理程序来指导预算管理活动,借助预算流程控制纠正预算执行中不合理的地方,确保预算绩效最终能够完成。最后,为了保证预算绩效管理不流于形式,还应对预算绩效管理进行考查和检验,并将考查和检验的结论进行应用,以确保预算管理的策略更加优化。


通过以上步骤的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主要责任方以管理指标作为评价依据,对各级别、各梯度的预算全过程进行预算绩效管理。


(三)基于某县级市的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实例该市地处长三角地区,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工业基础较好,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1家。在组织架构上,由地方政府牵头,成立预算绩效管理领导小组,统筹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在制度文件上,不断对其进行完善,为开展预算绩效管理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撑。出台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事前绩效评估、绩效运行监控、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结果运用等管理办法,逐步完善“1+N”的绩效管理制度体系。


在项目绩效管理深入推进方面,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强化项目预算绩效目标约束。在预算编制环节突出绩效目标导向,加强绩效目标审核,实现绩效目标与预算编制同步批复、同步下达。二是重视预算支出进度管理。2021年初开始,对全市预算支出进度进行月度通报,定期提醒单位加快支付进度,推动部门项目加快实施。三是重视预算绩效运行监控管理。对项目预算执行开展运行监控,通过监控发现部分项目未达到预期绩效目标,及时向预算单位通报绩效监控结果,提出纠偏意见,督促单位限期整改,确保绩效目标如期实现。四是强化监控结果运用。通过监控发现的问题倒查制度建设上的短板,将监控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切实增强预算编制的精准性、科学性、合理性。


在绩效评价开展方面,采取单位自评和财政重点评价相结合的多层次绩效评价方式,以部门评价为基础,推动绩效评价全覆盖,促进预算部门提升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水平,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组织对全市部门整体支出和项目支出开展绩效自评和部门评价。优先选择部门履职的重大改革发展项目,随机选择一般性项目,原则以五年为周期,实现部门评价重点项目全覆盖。以财政评价为重点,围绕贯彻落实“六稳”“六保”工作任务,从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重点经济建设领域选择评价项目。2021年,财政重点评价部门整体支出两个,项目支出24个。建立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问题整改责任机制,加大问题的督促整改力度,以评促管。针对2021年评价的重点项目中存在的预算执行率较低、预算编制不精准等问题,及时反馈至被评价单位,要求限期进行整改,并与2022年预算安排挂钩。


从评价结果来看,各预算单位都能切实履行本部门工作职责,加强项目建设工作,2021年度重点项目建设任务达到预期绩效目标,总体评价良好,资金使用比较合理,公众满意度较高,预算单位绩效理念进一步增强,项目资金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社会公众、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仍然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如预算单位绩效管理意识不强;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健全;建设发展类项目支出进度滞后,影响全市预算支出进度;绩效结果运用不明显,财政重点绩效评价为事后评价,且重点评价项目抽查面有限,单位自评、部门评价结果运用方面不明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完善财政内部控制体系,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对策


(一)有效统筹预算绩效管理和内部控制工作在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正逐步认识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实现单位预算绩效管理被动化、形式化完成任务的思维转变。行政单位管理者通过事前自主设定预算绩效目标;事中预算绩效目标的实施监管,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排查项目实施过程中潜在的风险点;事后评价,强化结果运用,作为科学合理地调整预算、完善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依据,促进财政内部控制与预算绩效管理的融合。


(二)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目前,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单一,财政部门设置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总体框架,预算部门基本都是直接使用,没有根据部门及项目特点设置更科学合理、适合本部门的指标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各级政府应依照自身发展特点,建立健全适合当地发展实际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推动部门设立分行业、层级的核心绩效评价体系。突出项目绩效评估和预算审核批复阶段的把关作用,不断优化预算绩效管理流程,建立健全预算绩效指标框架体系,构建分行业、分领域、分层次的绩效指标和标准体系。最终达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依托信息化大数据,实现科学数据共享,可动态调整、高信度、高效度,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形成财政资金“凡支出讲绩效”的常态。继续深化预算绩效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研究、细化、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将绩效管理覆盖所有财政资金,延伸到基层单位和资金使用终端。


(三)加快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可提高财政内部控制和预算绩效管理水平,加快信息化建设对行政事业单位来说至关重要。在预算管理与财政内部控制的工作实际中,需要建立双向循环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优化模式。也就是说,行政事业单位在实际使用中需要用到的模块,如存在某些事中监管的关键点缺失,可每半年上报一次意见反馈,促进信息化系统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增强信息数据采集、分析、比对的准确度和智能化水平,加快推进各个财政财务相关业务横向系统间的数据共享进度。


(四)加强考核和结果公开考核公开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推动各级部门落实绩效管理主体责任,促进部门目标管理自评,变被动“完成任务”为主动开展自评。加大财政评价力度,以第三方机构评价报告质量为抓手,将应用结果、评价结果一起纳入政府部门决算公开信息,强化结果运用实效。削减或取消低效无效资金支出,按规定收回并统筹安排使用沉淀资金。另一方面是依据财政部出台的《第三方机构预算绩效评价业务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提升绩效评价的独立性和可信度,对第三方机构出具的评价报告进行评级,督促第三方机构提高并公开经典绩效评价案例,进一步发挥第三方机构在绩效评价工作中的重要作用[4]。


结束语


在当前信息化背景下,财政部门督促行政事业单位认真履行内部控制制度,重点关注预算管理、资金收支、政府采购、资产管理、建设项目及合同管理等业务层面的经济业务风险,是建立健全单位内部管理制度体系框架、提升单位内部管理水平、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的重要手段。而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是行政事业单位组织资金及其合理使用的重要过程,涉及到组织治理的所有部门。因此,在财政资金的管理工作中,经常会出现较多问题和风险。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和绩效管理工作贯穿了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因此,如何更好地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水平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视角,对财政内部控制进行探讨,希望通过加强财政内部控制管理,更好地规范预算绩效管理行为,逐步建立“花钱必问效,无效要问责”的责任追究机制,提高预算单位绩效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1]李琳.内部控制下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分析[J].财富生活,2021(16):81-82.[2]袁月,孙光国.基于国家治理视角的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9(04):70-76.[3]许杏利.全面预算绩效管理视角下事业单位预算内部控制分析[J].经济师,2021(08):102-103.[4]刘宇.内部控制视阈下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7(1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