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12日是第47个中国植树节,上海许多公园绿地提前出现了“一树难求”的热闹景象,线上认建认养平台也出现了受欢迎树种被“秒杀”的情况。
热门树木被“秒”
3月11日14时45分,登录上海绿化认建认养平台时,上海共青森林公园仅有31株紫薇尚未被认养,其余400多株树木均被认养。
黄浦、静安、徐汇等中心城区的公园绿地更是“一树难求”。复兴公园105株开放认养的香樟、广玉兰、雪松、樱花、悬铃木全部显示“已认养”。静安雕塑公园98株银杏、香樟、朴树,“未认养”一栏均显示“0株”。徐汇区的日晖绿地、田林公园、桂江路绿地、漕河泾开发区公园开放的树木认养名额也已告罄。即使在相对偏远的郊区公园,认养树木的机会也未必能轻松获得。
“名单对外公布后,很快就被订完,手慢无。后期可能根据生长情况,再追加少量可供认养的树木。”上海植物园科普员谢臻阳说,大部分市民的选择都是相似的,要么是挑现在或将来颜值高的、寓意好的,尤其是粉色、红色系的春花植物,比如樱花、桃树、海棠等,要么是上海本地高度认可的植物品种,比如玉兰,尤其是上海市花白玉兰,一上网便被“秒杀”,毫不夸张。
古树名木也“热”
认养费用更高的古树名木热度也不低。
古猗园今年开放认养的古树或古树后续资源有10株,截至发稿时,一株编号“14—014”的龙柏(树龄80年)和一株编号“14—138”的石榴(树龄90年)已被认养,一年认养费用均为8000元。而长宁区开放认养的40株古树或古树后续资源均已“名树有主”。
在上海,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广泛分布在16个区,默默书写着都市沧桑,诉说着无尽往事。截至去年8月,上海有2833株古树名木和后续资源。在许多市民看来,能够认养一棵古树,是积善积德、恩泽后代之举。
世博文化公园工作人员表示,有意认养树木的市民通过线上预约通道成功认养树木后,将统一获得电子认养证书,市民可在线查看自己的认养情况,这样可以节省大量认养牌,让认养树木这项公益活动变得更加环保。
尽责方式多元
1981年12月13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规定了中国公民的植树义务。
然而,土地资源紧张、建绿空间有限,近年来,义务植树资源变得紧张起来,市民参与线下植树的机会不多。上海不断拓展植树的内涵,成为全国最早尝试用其他形式来置换义务植树的城市之一。
比如,以捐资代劳的形式,在指定地点新建乔灌草植被,或对指定乔灌草植被进行冠名或非冠名的养护,即认建认养,可视作植树。此外,捐资一定数额来植树或出资委托专业队伍代为完成绿化责任,也可视为植树。
除了新的认养形式,上海还在不断优化“互联网+义务植树”的渠道。如今,市民可通过“绿色上海”微信公众号、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官网等多种途径实现认建认养全流程的线上操作。
上海市绿委办透露,一些有条件的公园已开展试点,为市民提供“代认养”服务———市民无法来现场写祝福语和挂牌,可由工作人员代劳,并拍摄照片、视频发给市民留作纪念。挂牌后的认养期内,公园将安排专人拍摄树木的照片、视频,上传到平台,供认养人查看。目前,上海植物园和上海滨江森林公园已试点该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