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色吉林’独具魅力”。在全国两会吉林省代表团开放团组活动上,吉林省代表团团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黄强指出,冬天的吉林是林海雪原,银装素裹,粉雪、静风、暖阳和雾凇深受国内外游客喜爱,冰雪“冷资源”正在变成“热产业”。


冰雪经济是吉林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站在新的起点,吉林如何以冰雪为支点,撬动高质量发展?答案在于以规划谋篇、以改革赋能、以实干作答,将“冷资源”更好地转化为“热经济”。


目前,吉林拥有滑雪场68家,雪道总长398公里,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脱挂式索道雪场、脱挂索道数量全国第一。从“雪场硬件”到“服务软件”,吉林冰雪经济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可以预见的是,沈白高铁通车后,长白山与北京的时空距离缩短至四小时以内,交通条件进一步改观;冰雪装备制造业加速崛起,碳纤维滑雪板、自热滑雪袜等产品填补产业链空白。资源禀赋与产业升级的“双轮驱动”,吉林在万亿级冰雪经济赛道上底蕴十足。


以创新破局,努力从“一季火”实现“四季旺”。传统冰雪经济受限于季节,需要我们以创新思维破解这一难题。通过“冰雪+”跨界融合,延展产业链条,把温泉康养、森林徒步、民俗体验等四季业态与冰雪旅游无缝衔接,用多元业态填补季节性空白,以创新这把钥匙,打开冰雪经济的无限可能。


以“服务温度”提升“产业高度”。冰雪经济的竞争,本质是服务与体验的比拼。要将“用户思维”贯穿发展全程。在硬件上持续建设完善冰雪设施的同时,在服务上不断提质增效,通过智能改造,改善消费环境,提升服务能力,更便捷地服务消费者。同时,通过冰雪消费券发放、高铁快件托运、外省航线补贴等举措,让游客“愿意来、玩得好”,以“双向奔赴”,实现冰雪经济的持续发展。


用好政策红利,为冰雪产业发展注入强心剂。要吃透中央精神,做好政策落地工作,通过全产业链协同、区域联动和消费升级,上下同频共振,驱动冰雪经济做大做强,成为推动地方振兴、扩大内需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