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本是一桩简单的小事,但对瘫痪病人而言,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据悉,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已有首批三名瘫痪病人,通过新一代用于脊髓损伤患者的植入式脑脊接口技术,实现辅助下重新站立和迈步。近日,首批第4例临床概念验证手术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成功实施。
作为连接大脑与外周神经系统的“信息高速通道”,脊髓若受到损伤,大脑发出的指令就无法传递给肌肉,患者因此失去自主行动能力。由于神经损伤的不可逆性,目前针对脊髓损伤患者的治疗手段效果有限。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加福民团队新近研发的脑脊接口技术,以微创手术在瘫痪病人脑部和脊髓植入电极芯片,在大脑与脊髓间巧妙搭建起“神经旁路”。
电极芯片精准采集大脑发出的运动信号,再借助算法对信号进行深度解码,将其转化为特定频率和强度的电刺激。这些电刺激通过植入脊髓相应区域的电极芯片,作用于受损脊髓下方的神经组织,激活下肢指令性活动。由此,病人可以自主控制肌肉,恢复下肢站立及行走功能。
更令团队兴奋的是,在受试者身上发现了脑脊接口对神经重塑的作用。
据统计,我国现存脊髓损伤患者约374万,每年新增脊髓损伤患者约九万。脑脊接口技术的新突破,正在为瘫痪病人带来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