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出:“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如何全方位守护百姓健康,强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高质量收官“十四五”?


“要合理布局医疗资源,根据人口分布、疾病谱等因素,科学规划布局医院和社区诊所等,增加医疗资源薄弱地区的投入。”全国人大代表、大同市第四人民医院院长王雅丽表示,在医疗资源配置方面,要加强基层医疗建设。包括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资金投入,改善硬件设施,配备先进设备。同时,加强基层医疗人才培养与引进,通过培训、进修等提升业务水平,鼓励专家定期坐诊,提高基层诊疗能力。


“基层主要是解决居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总体上来说,这些年的水平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3月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介绍,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相对健全。譬如,在乡镇、社区和村里,有超过60万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为老百姓提供日常的预防、保健、康复以及医疗服务;超过500万名基层医务人员工作在基层一线,百姓看病就诊能在就近的地方,在家门口解决。其中,有90%以上的村卫生室已经纳入医保报销定点范围,极大地方便了百姓看病、就诊和费用支付。财政部从中央财政支持地方卫生发展的角度,近两年投入了近九亿元,为中西部地区更新升级乡镇卫生院的医用设备。


雷海潮说:“下一步,医疗卫生强基工程方面主要是从基层、基础和基本三个方面进行谋划。第一方面是强基层,第二方面是固基础,第三方面是保基本,将中央部署的医疗卫生强基工程进行细化和实化。在工作安排上,我们正在会同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制定实施方案。”


雷海潮介绍,在强基层方面,今年要进一步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现90%以上的县域达到紧密型标准,到2027年年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基本实现全覆盖。在固基础方面,要进一步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三级医院要帮扶二级医院,二级医院要带动一级、带动基层。在乡镇一级,都要有中级以上职称专业人员,由上级医院派驻,为居民提供长期的有质量保障的医疗服务。同时,加强基层的信息化能力,应用人工智能辅助技术,提升基层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条件。此外,督促指导各地进一步提升和更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备设施水平,优化改善看病就诊的条件。在保基本服务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今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经费要再增加五元,达到人均99元。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提升后,国家卫健委将在优化服务内容、提升服务频次、保障服务质量方面进一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