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公共关系的概念,师生关系也是公共关系中的一种。公共关系理论知识指出,师生平等原则可以有效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人际关系发展和维护是所有学生从小就必须学习和掌握的重要技能。所有人开始接触的第一个“群体社区”便是学校,除了学生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也是学校关系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关系。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开展学习,帮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因此,需要探索和实践和谐师生关系的主要建设路径,将其作为教学方法和渠道来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最终实现和谐的师生关系。本文论述了新时期背景下,高校创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理念与方法。
关键词:师生关系;和谐关系;公共关系
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就必须抛弃传统的主客体二分法的教学思想,建立起师生关系中的平等原则。必须认识到,教师和学生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两个主体,创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核心必须以平等民主的环境氛围为基础。教师和学生是相互依存的两个主体,应通过行为和情感等准则来实现相互教学和学习,并将和谐师生关系作为教育和学习的最终目标。
一、改变教育理念
在“互联网+教育”的新教育背景下,最新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教学工作中显示出比传统教学方法更强大和显著的优势,因此,教师需要坚持学习新的技术,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新背景下,教师必须积极转变教学观念,跟随时代的脚步更新教育理念,增强获得各种信息的能力,使用不同时代的产物补充课堂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带动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互联网技术对教师的课堂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对传统的师生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必须及时适应时代,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不断完善教学工作,提高自身教学技能。此外,新时代背景对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教师在新媒体等新教学方式的使用方面。教师应坚持学习并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并将传统和新型教学技术有机融合,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最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尊重学生的内心感受
尊重是教师对学生开展教学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言论自由,还包括相互倾听和相互尊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摆脱传统的教学思维习惯,对学生和学习过程进行适当提问,但不要强制干预甚至控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能够与学生产生共情和共鸣,激发他们在“自身小宇宙”中的无限能量,使学生更愿意在学校开心学习[1]。此外,教师必须从心里自发地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的声音。当学生提问或回答时,教师应尽可能集中精力,用眼睛、面部表情回应学生,让学生感到被认真对待,这样能鼓励学生更积极地与教师进行互动。一个会倾听的老师可以轻松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三、经常赞美学生
基于人文主义思想(罗杰斯)、罗森塔尔效应和需求层次论(马斯洛)等心理学理论知识,可以认识到被理解、认可和赞美是人类内心的渴望[2]。因此,欣赏是和谐师生关系的黏合剂。教师必须能够及时捕捉学生的一切闪光点,以善意和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的真实、善良,使学生产生更美好和积极的情绪,并主动发现自身不足,努力提升自己。此外,教师不应只赞美学习成绩好或者表现好的学生,而应将赞美惠及所有学生,特别是那些沉默、说话少或者经常做错事、违反规则的学生。
第一,赞美不仅仅是“你学得很好”“这是一个很好的答案”这类普遍、毫无新意的夸奖,赞美必须是真诚的、灵活的、人性化的,让学生感受到发自内心的由衷的赞美。第二,要寻找新颖的赞美角度,基于学生的个性角度赞美学生才是最真诚的,才能让学生感受到鼓舞[3]。第三,赞美的内容切忌空洞无物,需要从具体的事情出发,肯定学生的努力。教师以欣赏的态度看待学生,支持他们正向的行为,用心评价他们的行为活动,让他们感受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以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例如,教师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成就作出积极和热情的回应,即使这些成就很小,教师也要及时提供积极的赞美。这种积极的语言可以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同时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结束语
一个人的行为受到自身成长经历、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的影响。行为是个体所表现出的一小部分,其背后隐藏着没有表现出来的巨大“冰山”。当教师与学生,特别是“有问题”的学生接触时,应注意学生行为背后隐藏的信息,进而促进更深刻的自我探索,帮助他们发挥自己的价值。帮助学生深入探索自我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教师需要激励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改进自我学习方式,提升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1]郭俊江.关怀理论下的和谐师生关系构建[J].中小学班主任,2023(21):91-92.[2]陈剑飞.从“心”出发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高效课堂新思考[J].公关世界,2023(16):87-89.[3]宦婧.新时期高校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策略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12):229-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