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抗肿瘤新兴疗法相关研究,给予高强度投入支持,部署一系列重点研究专项,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取得了诸多拥有独立自主产权的研究成果。
精准发力
手术、化疗和放疗是传统的肿瘤治疗方式。“即便是在新兴疗法百家争鸣的今天,传统肿瘤治疗方式仍是必要且重要的,但传统治疗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移植与免疫治疗病区副主任、淋巴瘤科主任医师刘卫平说。
人们常说的化疗,其实叫细胞毒药物治疗。顾名思义,不仅是肿瘤细胞,正常细胞也难逃化疗药物的毒性。因此,化疗常伴有较严重的副作用。
随着生物医药技术不断进步,人们对于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和行为愈发了解,越来越多的新兴疗法应运而生,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成为近年来较为热门的方向。
靶向治疗通常是指为一些药物装上“导航系统”,让它们能精准发力,只针对特定靶点展开攻击。特定靶点可以是肿瘤细胞内部的一个蛋白分子,也可以是一个基因片段。由此,药物可以精准命中肿瘤细胞,而不会殃及正常细胞,副作用也比化疗少得多。
持续突破
虽然国外关于抗肿瘤新兴疗法研究起源较早,但近年来,我国涌现出一批重大成果,研究技术正在迎头赶上。“国产抗肿瘤新兴疗法相关产业正蓬勃竞发、方兴未艾。”刘卫平说。
在靶向治疗领域,2019年11月,我国自主研发的BTK抑制剂泽布替尼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特定类型的淋巴瘤。该药也是我国首个被FDA授予“突破性疗法认定”的本土研发抗癌新药。
自泽布替尼之后,PD-1单抗、CDK4/6抑制剂、BTK抑制剂等不同作用机制的多款国产抗癌药被FDA授予“突破性疗法认定”或快速通道资格。“国货”的品质和价值得到肯定。
“新老”组合
“越来越多新兴疗法为医生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武器,而传统疗法与新兴疗法的‘组合拳’,让我们对肿瘤的治疗更加得心应手,做到了有效控制癌症进展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刘卫平说。
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在我国乃至亚洲高发的淋巴瘤。以往对抗T细胞淋巴瘤的“武器”十分有限,只能进行化疗及放疗,患者五年生存率约为40%—50%。近年来,用于治疗T细胞淋巴瘤的靶向药不断涌现。靶向治疗与化疗组合出击,让患者生存期有了明显改善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