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发愁的是垃圾不够烧!”近日,陕西西咸新区北控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咸北控”)副总经理马科军介绍了一组数据:设计处理能力每天 3000 吨,实际进厂垃圾仅 2000吨左右,四台焚烧炉常年只能开三台。
“中国的垃圾不够烧了”,这个话题近日频频冲上社交媒体热搜。从“垃圾过剩”到“垃圾不够烧”,垃圾焚烧产业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垃圾焚烧发电厂下一步该怎么走?
技术世界领先
走进西咸北控厂区,绿树成荫的园区内闻不到一丝异味。如果不是隔着玻璃看到垃圾运送车进料区、垃圾堆料场等区域,很难想象这里每天要处理上千吨生活垃圾。
“我们采用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炉排炉技术,热效率比十年前提升了 40%。”马科军指着中控室大屏幕上的焚烧线介绍,垃圾在近 1000℃的高温下充分燃烧,据检测报告,二噁英排放浓度仅为欧盟标准的 1/10。
近年来,我国垃圾焚烧产业技术自主化程度不断提高。“真正的突破是在智能化领域。”马科军边演示智能燃烧系统边介绍,“我们自主研发的自动化燃烧控制系统,能根据垃圾成分自动调节炉排速度和风量,使热效率稳定在 85%以上。”这套系统让西咸北控每年可多发电 1500 万千瓦时,相当于节省标煤 1220 吨。
垃圾焚烧产业升级的同时,我国企业、技术、标准等也在加速“走出去”。
据中华环保联合会统计,我国近半数垃圾焚烧项目污染物排放控制水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已形成“清洁、高效、兼容、和谐”的先进体系。“我们正联合深圳能源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向全球推广中国标准,宣传和展示中国垃圾焚烧方案的优势,彰显技术硬实力。”中华环保联合会能源环境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郭云高说。
供需矛盾显现
生态环境部日前发布的《2024 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经初步核算,2024 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 26236.62 万吨,无害化处理能 力 115.55 万 吨 / 日 , 无 害 化 处 理 量 为26198.58 万吨。据研究机构调研,目前我国垃圾焚烧厂平均负荷率仅为约60%,40%的产能处于闲置状态。
那么,“垃圾不够烧”是否意味着可以多制造垃圾?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多位受访专家分析,垃圾焚烧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把垃圾焚烧厂需要“吃饱”作为鼓励制造垃圾的理由是本末倒置。从经济性角度看,垃圾收集、转运、处置等环节都需要费用,而发电收益远远无法覆盖所有费用。产生的垃圾越多,社会付出的经济代价就越大。从污染排放角度看,目前垃圾焚烧发电厂基本实现稳定达标排放,但污染物排放总量与垃圾焚烧量成正比,产生的垃圾越多,焚烧排放的污染物总量就越多。因此,垃圾减量化仍是大势所趋。
服务价值重塑
一边是“垃圾不够烧”的现实,一边是垃圾减量化的趋势……挑战之下,垃圾焚烧发电产业如何寻找新出路?
在郭云高看来,垃圾焚烧产业未来的竞争不在规模,而在服务价值。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日前发布《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鼓励建设绿电直连项目,这有利于推动新能源就近就地消纳。
在提升服务价值方面,已有一些垃圾焚烧发电厂展开探索。在北京安定循环经济园区,垃圾焚烧与医疗废物处理、餐厨垃圾处置形成产业链;在深圳,一垃圾焚烧厂变身环保教育基地,年接待参观者超十万人次……
站在新的产业拐点,垃圾焚烧发电厂正在从“环境负担终结者”转变为“城市服务提供商”,既可以通过能源网络深度嵌入城市生命线系统,也能以科普教育、碳交易服务、数据监测等软性服务重构产业价值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