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郊野踏青,夏季林间避暑,秋季山巅观红叶,冬季冰河嬉冰雪……顺应气象节律去旅行,正成为拉动旅游市场增长的新引擎。当前,气象与文旅的深度融合,正不断拓宽旅游场景边界、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提升旅游目的地吸引力,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重庆“雾都烟雨”利用气象部门研发的烟雨巴渝指数,使游客可提前了解未来三日内重庆九个知名景点的雨雾情况,从而科学规划路线,领略烟雨朦胧的别样风情。
福建平潭“蓝眼泪”平潭县气象局推出的“蓝眼泪”气象条件预报,提供未来五天“蓝眼泪”发生概率预测,帮助游客追寻如梦似幻的海浪荧光。
从高山云海到田园湖泊,各地气象部门持续加强科技能力建设,开展气候生态资源普查评估,推动气候要素成为生产要素、气象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吸引游客避暑避寒、观星赏花、休闲康养。
“挖掘各地独特的气候禀赋,将云海、雾凇等奇观转化为旅游资源,打造‘一地一特色’的绿色发展模式,正成为激活区域经济、推动生态价值转化的新赛道。”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熊绍员说。
优质天气能否转化为优质产品,带动乡村发展与农民增收?通过优化气候资源配置、强化风险预控、量化农产品生长气象数据,气象赋能正成为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重要支撑。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生态服务室主任范晓青表示,通过规范开展农产品气候品质技术评价工作,深化农产品气候品质机理研究,对农产品生育期数据、关键气象因子数据等进行量化分析,挖掘农产品气候资源禀赋,为地方因地制宜利用区域优势气候资源、创建农产品区域品牌等提供科学依据,也拓宽了气候特色农产品生态价值的实现路径。
当康养遇上气象,以气象赋能文旅、引领文旅、保障文旅的生动实践正在各地展开。
浙江磐安建立气象医养中心,对负氧离子等气象条件进行实时监测,为老年人提供伴随式气象医养服务。
贵州安顺提出“21℃的城市·360 度的人生”城市 IP 定位,大力发展避暑康养产业。
“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业态创新,充分释放气象资源价值,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品质化文旅需求,推动气象与旅游产业协同高质量发展。”熊绍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