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中医、西医对生命认知的理念和方法均自成体系。但随着各类生命数据的聚集、人工智能(AI)分析技术的加持,中医、西医的研究范式正在趋同。
“多种组学技术获取的信息已在连接中医和西医了。”在日前召开的香山科学会议新时代医学研究范式学术讨论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德培表示,西方学者医学研究思维不断从微观向系统性、宏观化转变。
“宏微”跨界让患者受益
“过去,中医‘望闻问切’难以客观化;现在,借助AI,结合大数据临床信息,一些病理表征可精准‘翻译’成中医理论中的证候。”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陈忠说。
时下,通过给舌头拍照、让机器搭脉、用目诊仪检测识别健康态的 AI 应用逐渐普遍,给出的健康报告还能发送至患者手机,指导其养生调理。
“因经典理论的‘抽象性’及经典名方、针灸等的‘复杂性’,中医现代化研究更需要在临床与基础相结合的大数据模式下,借助 AI 等先进技术开展多维多层面的系统研究。”陈忠说。
“一人一策”有望真正实现
以治疗失眠为例,中医师通过整合患者的舌象、脉象等多源信息,在养心安神、疏肝解郁等方案中,筛选出处方并根据疗效反馈持续优化。
“这类治疗高度依赖医者,其在诊疗过程中获取的是复杂、模糊、非线性信息,要对其整合研判并给出解决方案,不确定性高、经验传承的壁垒也高。”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刘保延说。
“十个病人找了十个中医大夫问诊,一共开出多少个方子,答案非常明确,应该开出 100 个方子。”刘德培介绍,当医学研究对某一种疾病认识的颗粒度足够精细,对个人的健康状态研判足够精准,对药物组分的研究也足够精确时,“一人一策”有望在机器学习和算法辅助下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