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由中国医药新闻信息协会政策研究专委会主办的“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支持创新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行业专家和产业界人士,以及有关部委代表共聚一堂,围绕创新药价值评估与多元支付体系构建等重要议题展开研讨,为推动我国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202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为创新药研发、审批等环节提供了系统导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健全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制定创新药目录,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发展”。
当前,我国创新药产业正处于从“跟跑”向“并跑”跃升、政策调整与市场重塑的关键阶段。一方面,创新药领域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创新药价格体系趋于稳定,临床应用效率持续提升,海外授权交易实现“量价齐升”。另一方面,行业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创新回报机制不完善、资本与技术协同发展存在“断档”风险,依然制约着我国医药产业的持续稳健发展。
借鉴国际经验有助于完善我国创新药价格形成机制。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吕兰婷对比国外一些国家创新药价格形成政策后指出,国际经验对比展示了中国道路的优势和独特性。她认为,需构建政府与市场协同机制,既要鼓励真创新,也要警惕“扎堆研发”导致的资源浪费。江苏省卫生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崔林表示,部分创新药重复化投入和同质化竞争程度较高,政策层面要加强统筹、引导研发,避免企业无序竞争。
针对创新药进院难、支付难等问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建议,公立医疗机构适当扩大商业健康险的保障空间和范围,同时需强化数据互联互通以支撑风险精算。
中国药品监管研究会会长张伟建议从制度设计维度,构建创新药定价“三医”协同机制,实施创改仿药品分类定价,探索将药物经济学评价手段引入审评体系之中,形成“机制构建—规则细化—工具应用”的递进结构。
中国医药新闻信息协会副会长申敬旺主持研讨会。他指出,创新药定价一定要考虑公平性和科学性,要充分尊重不同利益方的表达,要以促进创新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