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清明节,一项特殊的“生意”悄然升温——AI“复活”服务,只需提供照片、语音等素材,就可借助AI技术,让离世的亲人以数字形式“重现”,不仅能做到音容宛在,甚至还能交流“谈心”。


在电商平台和社交平台上,A“I复活”技术已成为一门新生意。众多商家纷纷推出相关产品,根据服务的复杂程度和质量差异,价格从几十元到数千元不等:有的商家提供基础的照片动态化服务,价格较亲民,只需几十元甚至更低;进阶服务则可结合语音克隆和虚拟形象驱动,实现简单对话;更高级的可进行“定制”,模拟逝者“记忆”进行深度互动,收费也更高。


事实上,利用AI技术“复活”逝者并非新鲜事。院士A“I复原人”在追思仪式上提问互动;音乐人用A“I复活”离世女儿……如今,得益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大模型的突破,数字人构建门槛大幅降低,A“I复活”也逐渐从个案走向商业化应用,成为一种新的缅怀方式,是人们的情感需求在科技时代的延伸。


从业者表示,与已故亲友短暂重逢、特殊场合的寄语、了却未尽的遗憾,是目前A“I复活”的主要需求。还有从业者认为,该服务属于“情感陪伴赛道”,本质是自我疗愈。


温情的背后,也有人担心:这样是否尊重逝者?平台或商家是否会泄露隐私,发生侵权?这样的担忧并不无道理。


除了伦理问题,在法律层面,A“I复活”逝者服务同样存在诸多风险和争议:谁可以授权去“复活”一个人?经济效益和相关责任之间的冲突怎么界定?A“I复活”过程中涉及的大量敏感隐私信息如何保护?商家提供的服务若被不法分子获取,用于伪造、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该如何追责?技术虽能跨越生死界限,但不能无视法律与伦理的边界。看到AI技术在人类情感需求领域释放出巨大潜力的同时,也要看到诸多问题和规则仍待厘清。


当下,人工智能已赋能千行百业,正重塑我们的思维与生活方式,带来更多可能。除了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生活品质,在延展精神世界和满足情感需求方面,AI技术还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市场潜力。结论是开放的,思考是必须的,唯有立好规矩和底线,才能让技术向善,服务于人,而不只是沦为“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