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只兔子竞相追逐,两两共用一耳,首尾相连形成一个独特造型。这个名为“三兔共耳”的图案,不仅出现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中,还经丝绸之路跃上阿富汗的金属盘,融入埃及的陶瓷,跳进英国的瓷砖画。前不久,在第四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上,中外青年就此进行主题展示,引发与会嘉宾的文化共鸣。
“三兔共耳”,这个来自古老敦煌的奇妙符号,无声诉说着丝绸之路的繁华历史,也续写着文明交流的时代新篇。透过“三兔共耳”,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看到中华文明的独特基因。包括“三兔共耳”在内的敦煌文化,是中华文明同其他文明交流交融的生动体现。莫高窟中的希腊爱奥尼柱式,壁画中融合犍陀罗、笈多等风格的神像,见证着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的恢宏气度;敦煌文献中,来自波斯、粟特、印度等地的商人、僧侣、文人,以“中国行踪”写下和平交往的注脚。敦煌成为“华戎所交一都会”,有力表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和平性。曾经的商旅纵横,时下的交流合作,围绕敦煌展开的长线故事仍在续写,其折射的中华文明的特质历久弥新。
读懂大国外交的文化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在莫高窟考察时强调:“当前来讲,又是我们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我们还是再回到老的丝绸之路看一看,可以找到很多灵感。”旧邦新命,古道新程。如今,中国同150多个国家携手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古老的丝绸之路重焕生机。中国外交理念,继承了“合则强,孤则弱”的智慧,彰显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胸怀,弘扬着“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风尚。
感悟文明互鉴的历史智慧。文明只有交流互鉴,才能相得益彰。“三兔共耳”虽然样式接近,但在不同国家却呈现不一样的面貌。莫高窟第407窟的窟顶,“三兔共耳”图案与飞天、莲花相映成趣,灵动、充满生机;德国帕德博恩大教堂的彩窗上,三只兔子的造型则带有哥特艺术的独特风格。正是在交流互鉴中,“三兔共耳”绽放出不同的光彩。今天,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尤需文化的引领和滋养,尤需以文明交流互鉴凝聚起和平发展的正向力量。
聆听历史,让相知的心越贴越近;传承文化,让合作的手越牵越紧。愿丝路弦歌继续传扬,让友谊之树常青、文明之花怒放、幸福硕果挂满枝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