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几百的骨灰盒最高卖到上万元,不在殡仪馆消费就不能火化寄存,宁可花半年收成钱也要在葬礼上“大摆宴席”……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殡葬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但在一些地方,殡葬产品和服务价格畸高,往往是成本的数十倍之多。在部分地区,民众存在过度攀比的殡葬消费非理性行为。殡葬消费如何才能走出“一边被坑,一边攀比”的误区,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亟待认真解决。
各地殡仪馆、商家存在不规范经营、价格不透明等问题,推出各种豪华、奢侈的殡葬产品和服务,诱导消费者超额消费。政府监管部门应加强对殡葬服务市场的监管,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规范经营行为,打击不法商家的违法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应明确殡葬服务的公益属性,加强对殡葬服务价格的监管,确保公开成本、价格透明、合理定价,禁止恶意涨价、诱导消费等。
一些地方群众热衷于举办豪华葬礼、奢侈宴席等,此举忽视了殡葬礼仪的本质乃是对逝者的怀念和对生命的尊重,在奢侈浪费的风气下,演化成了一种表面的、物质化的展示,不仅加重自身经济负担,也导致人情礼金水涨船高。“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殡葬应回归本质,民众需跳出消费误区,树立正确的殡葬消费观念,不要被商家天花乱坠的推销所诱惑,不要盲目追逐高昂的殡葬产品和服务。同时,坚持“厚养薄葬”的传统价值理念,重视对亲人的生前照顾,在亲人逝后不搞攀比消费。
倡导移风易俗,推广文明殡葬,需要久久为功。各地政府要强化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殡葬文化的正确理解,倡导简约、文明、环保的殡葬方式,强调殡葬的精神价值。要完善殡葬服务供给,基于公益服务立场,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殡葬服务,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确保透明性和公正性。同时,持续推广绿色殡葬理念,鼓励采用生态葬、树葬、海葬等环保殡葬方式,保护自然环境,降低殡葬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