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时代”年轻消费群体已经成为珍珠市场消费的主力军,他们对于珍珠饰品的品质需求也在持续增长。近日,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公布珍珠饰品直播带货消费调查结果,曝光珍珠饰品直播带货乱象,如珍珠定名不规范,品质分级模糊,直径大小标识混乱或虚标,小型直播间涉嫌“三无”珍珠产品等。
据了解,本次珍珠饰品直播带货消费调查通过对淘宝、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八个消费者经常光顾的网购平台100个直播间进行监测,选购各类珍珠饰品,并对整场直播讲解、宣传、购买进行全程录屏,以采集固定相关证据,并对所购珍珠饰品进行相关检测。调查发现,商家对于所售珍珠饰品的名称通常会附加“澳白”“大溪地”“真多麻”“特级”等带有特定含义的术语,但业界对此并没有形成严谨、统一的定义标准,极易干扰消费者的认知和评估。同时,主播在讲解过程中经常使用“天然”一词强调珍珠的天然属性,从而区别于各种人工宝石或经人为优化处理的宝石,以此吸引消费者购买。
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珠宝玉石的规范定名都无需加“天然”前缀,而且国内外市场绝大多数珍珠产品均为人工养殖形成,应当标识“养殖珍珠(珍珠)、淡水养殖珍珠(淡水珍珠)、海水养殖珍珠(海水珍珠)”等规范性名称。经检测,三成样品的定名不规范,部分样品经过覆膜、辐照、染色等处理却未注明处理工艺,有的商家甚至拿仿制珍珠冒充珍珠、淡水珍珠冒充海水珍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