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炎炎,夏粮收购正酣。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累计收购小麦超5000万吨,其中,河南、安徽、河北三省累计收购最低收购价小麦180万吨左右。
据悉,今年夏粮收购市场展现出新气象:优质专用小麦品种备受青睐,价格优势明显;政策性收购与市场化收购协同发力,为稳定市场注入力量;智能扦检、云端结算等智能化、数字化技术推广应用,重塑夏粮收购生态。这些变化进一步增强了农民获得感,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
小麦优质优价特征明显
“在消费市场升级和进口小麦减少的双重驱动下,国内小麦市场更加细分,不同品种小麦因其品质特性和用途差异形成了明显的价格分层,优质优价特征明显。”郑州粮食批发市场高级分析师王向博说。近年来,我国强化优质小麦种植推广,强筋、弱筋等专用小麦品质不断提升,进口替代效应增强,且价格优势明显。普通小麦由于同质化程度高,溢价能力弱。
据了解,今年新麦质量普遍好于去年,蛋白、面筋含量高。有企业反映,新麦多项质量指标为近年来最好。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近期对部分产区新季小麦开展了质量监测,结果显示质量整体好于常年。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新麦上市以来,购销比较活跃,加工企业开库收粮,储备企业有序轮入,贸易企业积极参与,收购进度快于上年同期,市场比较平稳。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预计,新季夏粮收购量在一亿吨左右,其中小麦8500万多吨左右,保持近年来较高水平。
政策性收购稳定市场
在夏粮收购期间,各级储备企业纷纷启动储备小麦轮入收购,河南、安徽、河北相继启动小麦最低收购价收购,政策性收储与市场化收购协同发力,保持粮食市场活跃度。
目前,中储粮和地方储备企业均已启动储备小麦轮换收购。中储粮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已在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等多个小麦主产区启动储备小麦轮换收购,收购库点达到200多个。
今年,国家继续在小麦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小麦最低收购价水平三等以上为每斤1.19—1.23元之间。中储粮集团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储粮在河南、安徽、河北启动小麦最低收购价后,截至6月底,在河南17个地市启动收购库点166个;在安徽12个地市启动收购库点51个。自7月3日起,中储粮在河北保定市、唐山市、定州市等地启动收购库点11个。
王向博表示,随着最低收购价政策启动,主产区小麦价格止跌企稳,市场看涨心态增强。目前,基层毛粮售粮价格已经回升至每斤1.17元—1.19元水平,较最低点回升2—4分。中间商开始建立库存,用粮企业加快收购步伐,国内小麦市场呈现购销活跃、价格稳中趋升的态势。以河南为例,目前省内面粉企业小麦收购价每斤普遍较最低收购价政策启动前上涨1—3分,回升至每斤1.22元—1.23元水平,不少加工企业已开启24小时卸粮模式,以便尽快补足所需库存。除此之外,山东、江苏、安徽等地的面粉厂收购价格也出现了不同程度上涨。
数字化重塑夏粮收购生态
今年夏粮收购中,智能扦检设备让品质评定透明可视,电子地磅使计量精准无误,线上结算确保粮款及时到账。智能化、数字化技术正在重塑粮食收购生态。
往年夏粮收购高峰期,农民们排队售粮,有时要等一天甚至两天时间。现在,中储粮“惠三农”、安徽“智慧皖粮”、江苏“满意苏粮”、湖南“潇湘粮储”等一批平台推出后,售粮农民只需在手机上预约,就能实现错峰售粮。
云端监管,为收购市场装上“电子眼”。我国加强粮食购销领域监管信息化建设,政策性粮库实现信息化全覆盖。监管人员通过监管中心大屏幕,可以实时了解全国、全省、全市、全县的粮库收购数据。AI算法自动比对价格波动、质量异常等情况,一旦发现违规线索立即预警。售粮农户可以通过App举报违规行为,系统会自动追踪处理。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构建粮食购销领域监管信息化长效机制,持续深化信息化应用,提升应用水平和加强运维力量、资金投入、管理制度等措施要求,用好用活用足监管系统,使信息化真正成为提升依法管粮水平的工具和加强监督检查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