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一重要历史时刻,作为吉林省首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长春市新民大街和两侧伪满时期历史建筑面向公众开放,让人们有机会进一步走进历史建筑,铭记历史,砥砺奋进。这条街的保护,坚定了这座城市的文化自信。
拆围透绿,焕然一新
拆围释放出4.5公顷绿地、增设13个口袋公园、引入氢能源有轨电车、建设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今年以来,长春市新民大街这条见证城市变迁的历史街区正以崭新的面貌向市民和游客敞开怀抱,迎接八方来客。
由长春日报社旧址改建的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是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工程。黄砖绿瓦的仿古造型与周边建筑相得益彰,博物馆将常设五大展览,以“一条街、一座城、一群人”为主线,从街区的建筑生态到城市发展,从支援东北建设的精英群体到土生土长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构建立体化的城市记忆图谱。伪满皇宫博物院学术研究部主任王昊说,未来,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将成为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主入口、游客的集散地、长春历史文化的讲述者。
在新民大街的改造实践中,长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保护之路。这条路,一头连着历史,一头通向未来。新民大街是长春文旅融合发展的具象化,而更深远的变化,在于城市气质的提升。历经200多年发展的长春,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文化脉络——从承载历史的老建筑到民族工商业遗存,从电影文化到汽车产业,历史印记遍布街巷,共同构成了城市的文化底色。
保护文物,铭记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有关部门、长春市及全体市民努力保护新民大街两侧的建筑,发挥其使用价值,让其在“使用中保护”“保护中使用”,实现了建筑的最大价值。
这些建筑一些是吉林大学的教学楼、办公楼,一些成为医院门诊楼,为人民健康和国家医学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这里,大家时时处处能够感受到日本侵华建筑罪证所带来的警示意义,激励大家学有所成,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新民大街的焕新,让人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了长春这座城市承载的历史记忆,让人们不忘来时路,让人们更加坚定地爱国奉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些建筑见证了长春及长春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这座城市打造成为“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见证了王大珩、蒋筑英、黄大年等科学家为国奉献的身影,见证了这座城市逐渐扩张的城市骨架和日益坚定的文化自信,见证了这座城市砥砺奋进的精神风貌……
此次新民大街的改造,共涉及沿街13处院落,其中五处为文物保护单位。其改造方案经过多轮修改论证,形成了由国家文物局批复的整治提升方案。在不对文物本体产生任何扰动的前提下,通过文物院落修复,严格保护和延续街区的历史肌理、空间尺度和景观风貌。
坚定自信,书写新篇
以新民大街成功更新改造为起点,让更多的历史建筑保护成果说话,让更多的历史文化名街绽放新的风采,让更多记录这座城市的历史博物馆、陈列馆面向国内外游客开放,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百姓得到实惠,长春正在书写这座城市新的历史篇章。
为挖掘汽车工业文化,中国一汽汽车博物馆正在加紧建设。作为吉林省重点文化项目,该博物馆将挖掘历史故事、历史车型,整理各个阶段造车设计师、工匠的奋斗故事,推动汽车工业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其建成后对展示中国一汽及汽车工业发展历史、打造汽车文化展示平台、促进地方文旅融合具有重大意义。
长春的文化表达不止于此。空军航空开放活动·长春航空展是吸引军迷和游客千里来相聚的盛事。今年的空军航空开放活动·长春航空展将首次设立军民融合成果专区,集中展示120余家企业的300余项航空科技成果;与长春六大景点联合推出主题旅游线路。这种“文化+科技+旅游”的融合模式,正是长春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创新实践。
从新民大街出发,长春的文化脉络正不断延伸: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修缮完成的长影旧址博物馆内的混录棚、第十二放映室、洗印车间等,如今成为一个个鲜活的工业遗址;长影世纪城内的主题夜游“山海奇妙夜”第二季火热上演,将中国古老的神话搬进现实;长光卫星航天信息产业园内,科研团队自主研发“吉林一号”卫星星座,续写着“中国制造”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