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下,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角色定位和职能发挥日益受到重视。面对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日益复杂的经营环境,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内部审计体系,对于防范经营风险、提升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探索了内部审计创新发展路径,构建大监督格局,以期为相关企业提供实践参考和借鉴价值。


一、厘清定位,明确内审角色


在电力企业大监督格局下,内部审计必须准确把握自身角色定位,切实履行监督职责,为企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首先,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坚持独立客观原则,保持应有的谨慎态度,独立开展各项审计工作,及时发现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隐患,切实履行好建设性、预防性和服务性的审计职能,在保护企业价值、完善企业治理、提升企业管控等方面主动作为。


其次,内部审计要树立全局观,跳出传统“事后审计”和“现场核查”的桎梏,从战略高度和全局视角审视企业运营状况,关注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风险,主动为企业“把脉问诊”。


最后,内部审计还应发挥“免疫系统”功能,通过揭示问题倒逼管理改进,促进企业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提升风险管控能力,为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总之,在大监督格局下,内部审计唯有不断深化认识、准确定位、主动作为,方能彰显自身价值,成为电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后盾。


二、聚焦重点,深化专项审计


面对电力企业经营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内部审计必须聚焦重点领域,有的放矢地开展专项审计,发挥“望远镜”和“显微镜”作用,切实维护企业和员工的利益。第一,内部审计要紧密结合电力行业特点和企业发展实际,前瞻性地识别共性风险点和个性风险点,优选审计对象,精准施策。第二,针对工程建设、物资采购、电费回收等关键业务领域,内部审计可采取“穿透式”“联合式”等方式深入审计,剖析风险成因,揭示深层次问题,推动体制机制优化和管理流程升级。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在揭示问题、分析原因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管理漏洞的有效治理之策,促进审计整改由被动应对向主动改进转变。第三,对于审计发现的问题隐患,内审部门还应持续跟踪整改落实情况,建立闭环管理机制,督促被审计单位举一反三,堵塞漏洞,真正从源头化解风险。唯有立足本职、聚焦关键、一专多能,内部审计才能实现由表及里、由治标到治本的理想目标,推动企业行稳致远。


三、创新方法,提升审计效率


随着电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内部审计也面临着技术手段落后、效率效能不高等挑战,亟需通过创新突破传统桎梏,提升审计效率和价值创造能力。一方面,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为内部审计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审计人员可运用数据挖掘、数据建模等技术,从海量数据中智能识别异常点,实现由抽样审计向全样本审计的跨越。同时,电脑辅助审计系统、在线协同平台等新兴工具的运用,可有效解决审计过程中的信息孤岛问题,实现多部门间的数据贯通和实时共享,大幅提高审计效率。另一方面,流程机器人等智能化技术在内部审计领域的应用前景同样广阔,可借助RPA等技术实现审计作业的自动化、标准化,将审计人员从烦琐低效的核对、比对等基础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高风险领域的深度审计。总而言之,内部审计只有主动拥抱新技术,强化能力建设,以创新激发活力,才能不断提升审计效率,更好地服务于企业高质量发展大局。


四、协同联动,构建大监督格局


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不是独立运转的孤岛,必须主动融入企业内外部的大监督格局,加强多方协同配合,才能形成监督合力,更好地发挥作用。首先,内部审计应树立“大监督”理念,加强与纪检监察、巡视巡察等内部监督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监督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优势互补,形成监督合力。其次,内部审计还要主动对接外部监管,积极配合国家审计、财政监督等外部监管力量开展工作,借助外脑进一步拓宽视野,查找自身存在的不足。通过与外部监督主体的良性互动,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广纳众家之长,不断完善审计工作机制,提升内审监督的影响力和公信力。最后,内部审计还可以探索与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合作,引入外部专家力量参与重大专项审计,利用社会优质资源提升内审专业化水平。归根结底,新时代背景下的内部审计必须放眼全局,加强协同,主动接受内外监督,在大监督格局下找准自身角色,努力提升审计工作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公信力,更好地维护企业健康有序运行。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正面临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期。通过准确把握角色定位、深化重点领域专项审计、创新审计方法手段、加强监督协同联动,内部审计工作实现了从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未来,内部审计工作应进一步加强数字化建设,提升专业能力,深化协同机制,持续完善内控体系,为电力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