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势不可当地落地应用于各行各业,数据密集的医疗领域自然成为人工智能落地应用“重镇”,如“人工智能+制药”“人工智能+医疗影像”等。业内专家指出,人工智能正在改变制药流程,提升药物研发效率,政策的助力也推动“人工智能+医疗”进入快车道。
人工智能与制药结合不断提速
人工智能到底如何改变了制药流程?星亢原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刘帆介绍,人工智能技术在传统制药中的应用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药物靶点的发现和识别、药物分子设计、临床开发和临床转化方案的优化。“这其中,第二阶段数据最丰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也更成熟。”
星亢原介绍了其在药物分子设计与优化方面的进展,目前,公司已搭建由“人工智能+生物物理+高通量”三大要素组成的创新药物研发平台。“我们希望用创新技术和平台去解决制药领域的‘老大难’问题,即‘不可成药’靶点的成药问题。”刘帆说。
研发效率显著提升
在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浪潮下,药物研发效率大大提升。英矽智能联合首席执行官任峰曾表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使得某些药物分子的研发用时较传统方式缩短了三分之二,而研发费用只有行业平均研发费用的十分之一。平均来看,在没有人工智能支持的情况下,新药研发管线的成功率通常不超过5%,而人工智能的引入可以将这一数字提高3—5倍。
“人工智能+医疗”驶入快车道
当前,人工智能与医疗结合的领域广泛,不仅限于制药相关场景。
“随着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技术的发展,其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我们目前聚焦的数字医学仿真技术,就是将一些元宇宙的技术与医学方面的应用相结合,提升医生、护士以及仪器操作人员的培训效率,改善目前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差的现状。”复旦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立华表示。
从政策端来看,人工智能与医疗的结合也已进入快车道。今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发布《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聚焦“人工智能﹢”与医疗服务管理、基层公卫服务、健康产业发展、医学教学科研相结合的四大领域,明确医学影像智能辅助诊断等84个细分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