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健康,提升防治水平至关重要。《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癌症防治行动。
百舸争流 各显神通
当前,肿瘤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及药物治疗。常规手术切除难以将肿瘤细胞清除干净,因此肿瘤容易术后复发。放疗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杀死正常细胞,对患者造成较大伤害。如何在将肿瘤细胞消灭殆尽的同时,又减少正常细胞损伤?抗肿瘤药物被委以重任。
有人“老药新用”,也有人“另起炉灶”,研究能实现精准打击的靶向药。靶向药通过相应靶点选择性干预肿瘤细胞的过度增殖、浸润和转移,具有疗效高、副作用小的特点。免疫治疗药物则通过激活或增强机体自身免疫系统对肿瘤的攻击能力,来消灭肿瘤细胞。
总之,随着生物医学及纳米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各类抗肿瘤药物研发及产出可谓百舸争流、各显神通。
投入增长 赛道火爆
近年来,我国各大药企都在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布局。根据已公布的企业年报数据,2018年至2022年,医药企业研发投入逐年上涨,2022年医药行业研发投入总额首破千亿元,同比增长14.66%。
当下,抗肿瘤药物研发赛道持续火爆。曾经,费用高昂的国外抗肿瘤药物充斥着国内各大医疗机构。如今,我国原研药也开始“反向出击”。2019年,我国自主研发的抗肿瘤药BTK抑制剂泽布替尼,以“突破性疗法”在美国获批上市,中国原研创新药“出海”实现了“零的突破”。2023年,中国药企“出海”元年来临,四款中国原研抗肿瘤新药在海外获批。
问题导向 政策护航
代表性成果频出,展现了我国日益增长的医药创新能力和投入水平。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与药物研发技术先进国家仍然存在差距,需努力补齐短板。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原主任、北京大学中国战略中心执行主任王宏广表示,我国药物研发90%的大型仪器设备依赖进口;我国新药研发投入费用仅为国外大型药企的1/10左右。
当前,政府正逐步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通过国家科技计划等渠道,为抗肿瘤药物创新研发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创新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和加速药品审批流程,缩短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和推广上市时间,降低相关研发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