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05日 星期日 农历八月十四 |
公众号
小程序
今日热点
吉林粮食品牌闪耀农博会 系列营销推介活动同步开展
时间:2025年08月16日
  2025年8月15日,第二十四届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交易)会在长春正式拉开帷幕,为期10天。借助大会契机,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以“绿色、安全、健康、共享”为主题,聚焦吉林大米和吉林鲜食玉米“四位一体”品牌建设,同步启动系列营销推广活动,旨在提升品牌知名度、促进产销合作,推动吉林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长春农博园1号厅189㎡的吉林粮食特装展区,涵盖展示、品鉴、洽谈、电商直播四大功能区,集中展示销售吉林大米分级分类产品、吉林大米十大白金名片企业及吉林鲜食玉米十大黄金名片企业产品,让消费者和采购商近距离感受吉林优质粮食产品的独特魅力。现场试吃品鉴活动备受关注。活动邀请网红达人现场直播互动,特邀厨师现场制作并展示吉林大米、鲜食玉米的创意吃法,通过试吃体验和烹饪教学,吸引了大量线上线下观众。现场设置的网红打卡点人气高涨,观众参与直播互动或现场体验即可领取主题文创产品,进一步聚拢客流。  农博会期间,吉林大米与吉林鲜食玉米通过多平台联动拓展产销渠道。抖音、淘宝、京东、快手、小红书、拼多多六大平台官方账号同步开展直播活动,线下产品展示销售,线上一键式购买,助力流量与销量双增长。   农博会启幕当天下午,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与长春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联合举办了吉米金穗“五大经典”领航行动—地理标志品牌宣传推介和产销对接活动。来自成都市、杭州市、太原市、郑州市、儋州市等粮储系统和企业家代表,以及长春域内27家企业参会。   会上,榆树大米、公主岭玉米作为地理标志品牌代表推介,大米和鲜食玉米企业介绍了创新功能型、营养型产品。成都粮食集团有限公司与长春城开农投贸易有限公司、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与吉林省松江佰顺米业有限公司、杭州中谷米业有限公司与吉林省鑫源米业有限公司3对企业成功签约,订单涵盖大米、鲜食玉米等核心品类,为“吉字号”粮食打开了更广阔的外销通道。   在随后的产销对接会上,吉林企业与销区企业分别发言并自由交流,进一步推动了“吉林产”与“全国销”的精准对接。  16日上午,参会代表前往长春地区重点粮企实地考察。在吉林省合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参观了稻米文化馆、水稻种植基地及产品陈列区,深入了解吉林大米种植加工全流程;在吉林省华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考察了鲜食玉米加工车间和产品陈列区并试吃品鉴,直观感受吉林粮食产业的全链条品质管控。  从农博园的沉浸式体验到推介会的深度对接,从企业参观考察到线上官方账号和网红直播全域销售,吉林省将继续深化粮食品牌建设,进一步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农博会倒计时 | “吉字号”粮食品牌系列活动亮点抢先看!
时间:2025年08月14日
  第二十四届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交易)会即将于8月15日盛大开幕!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已备好“吉林好粮”的精彩大戏,重磅推出吉林大米和吉林鲜食玉米“四位一体”品牌系列营销推广活动!聚焦“绿色、安全、健康、共享”主题,推动吉林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不仅是品牌声量的集中爆发,更是产销深度对接、打造市场爆款的黄金机遇——现场将有网红互动、免费试吃、文创好礼、官方平台线上选购优惠多多,让您一站式体验吉林粮仓的无限魅力。 四大亮点先睹为快,绝对让您流连忘返。1、农博会展馆特装展示(8月15日-24日)地点:长春农业博览园 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净月大街4775号  在长春农博园1号厅T12展位,189㎡展区打造展示、品鉴、洽谈及电商直播四大功能区。集中展示销售吉林大米分级分类产品、吉林大米十大白金名片企业和吉林鲜食玉米十大黄金名片企业产品。 2、吉林大米和吉林鲜食玉米试吃品鉴活动(8月15日-17日)地点:长春农业博览园 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净月大街4775号  在吉林大米和吉林鲜食玉米馆,网红达人现场直播互动,与特邀厨师制作展示大米、鲜食玉米的创意吃法,现场参与互动领取文创礼物,试吃教学让您在家也能复刻星级美味。这里不只填饱肚子,更是一场充满欢乐的聚会——健康美食+趣味互动。 3、吉林大米和吉林鲜食玉米地理标志品牌营销推广活动(8月15日-16日)地点:长春和润记忆酒店 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谊民路555号  在长春和润记忆酒店举办吉米金穗“五大经典”领航行动-地理标志品牌宣传推介和产销对接活动,8月15日下午14点,召开长春大米和鲜食玉米推介会和产销对接会。16日上午组织参观吉林大米白金名片、吉林鲜食玉米黄金名片企业,实地考察水稻基地与鲜食玉米加工车间。这是一场深度产业游!商机涌动、拓展人脉,无论您是经销商、投资者还是美食爱好者,这里都能收获合作灵感与独特体验,助力吉林粮业腾飞! 4、农博会期间专场直播带货和品牌宣传活动(8月15日-24日)地点:长春农业博览园 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净月大街4775号  农博会主会场及吉林粮食品牌展区,网红达人、主播带队“农博寻鲜 解锁吉米”。8月19日,刘老根大舞台现场助阵“逛农博赏吉米风采 看刘老根品东北风情”文化宣传和直播带货活动,爆笑演出,打造前所未有的嘉年华!不仅卖货,更是一场融合传统与潮流的文化体验——销量飙升,欢乐加倍!  一场汇聚吉林优质农产品的品牌盛会即将上演,8月15日起,相约长春农博园,共享绿色粮宴!现场还有更多未曝光的惊喜等您解锁!无论是家庭出游、商业洽谈,还是美食探索,这里都能满足您的期待。
吉林鲜食玉米五大地理标志品牌通榆黏玉米:弱碱地馈赠的“黄金穗”
时间:2025年08月12日
  在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四位一体”品牌战略的推动下,吉林鲜食玉米产业加速升级,通榆黏玉米凭借弱碱地天然禀赋与全链品质管控,成功入选“吉林鲜食玉米五大地理标志品牌”,成为吉林西部农业发展的亮眼名片。  清晨,通榆县开通镇的鲜食玉米基地,弱碱地升腾的水汽中,弥漫着黏玉米独特的甜糯香气。北粮集团农技人员仔细观察玉米植株,监测长势;农户岳晓成扒开根部土壤,查看墒情。一人多高的黏玉米茎秆挺拔、叶片翠绿,拔节生长的韵律里,藏着通榆黏玉米以自然为底、科技为翼,书写“好粮优价”的增收故事。 弱碱地:天然的“品质温床”  “收购商进村,先确认是否为地理标志地块,再检测容重、有机质含量。”岳晓成手握玉米鲜穗,话语里透着底气,“咱这玉米咬感弹润,回甘悠长,市场认账,收购价自然坚挺。”  通榆黏玉米的优秀品质,深植于吉林西部弱碱地的生态密码。这里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黑土层深厚,弱碱地富含天然矿物质,叠加年均2900小时的充足光照与昼夜10℃左右的温差,100余天的生长周期中,籽粒充分积累糖分与淀粉,造就“甜糯交融、余味沁脾”的独特口感。  依托区位资源优势,通榆县以发展鲜食玉米全产业链为目标,推动规模化种植、精深加工和农民增收协同发展。全县在龙头企业北粮集团吉林省通颐食品有限公司的引领下,采用“企业+家庭农场+农户+管理+销售”模式,带动农户增收与乡村振兴。目前,该公司在通榆县种植推广黏玉米1500公顷,种植户每公顷可增收1万余元。 产业链:从田间到餐桌的坚守  从种植到加工,再到运输与仓储,科技为通榆黏玉米筑牢品质防线。种植端,企业以“保价回收订单”联结农户,农技专家定期开展选种、病虫害防控指导;采收环节严守“限时采收、冷链直运”标准,联动排产机制,从源头保障品质一致性;加工车间内,科技赋能成效显著,现代化加工技术专注“锁鲜”,最大程度保留玉米营养;仓储环节,配备智能温控系统与立体货架,执行“先进先出”策略,保障玉米存储鲜度;运输环节构建全程冷链网络,长途运输动态补冷,确保通榆黏玉米跨越地域阻隔,甜糯风味不减,让弱碱地的“鲜气”精准触达消费者,以“鲜品质”激活市场消费活力,推动产业价值向消费端延伸。  “公司联合吉林大学团队,创新分段式蒸煮工艺,依据糖分、淀粉理化特性精准调控温压,最大程度留存甜糯本味。” 北粮集团吉林省通颐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广新介绍。同样,通榆县新洋丰现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也在不断通过引进先进生产线、推动新产品开发与品质升级,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凭借过硬的产品品质,企业鲜食玉米产品近三年合格率达到100%,实现了以科技守护“舌尖上的安全”,夯实品质口碑。 谋发展:金穗蕴藏的致富经  在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推动下,通榆黏玉米产业聚焦“好粮优价”持续发力。通过参加中国粮食交易大会、长春农博会、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等展会,展示通榆黏玉米产品,提高公众影响力和品牌竞争力,并陆续完成工艺创新与绿色认证,为通榆黏玉米产业增势蓄力。今年,通榆黏玉米纳入“吉林鲜食玉米”省级公用品牌体系,共享“一带金黄、天赐之礼,吉林鲜食玉米在这等你”广告语资源,推动品牌建设步入发展新阶段。   当前,通榆黏玉米已打通国内外市场销售渠道,成为吉林优质鲜食玉米产品品牌代表,产品销往全国18个省市地区,覆盖浙江、北京等地。此外,还远销至俄罗斯、韩国等国家,成为海外市场热销的吉林特色农产品,年出口量持续增长。  从弱碱地生态禀赋,到地理标志的价值赋能;从科技全链的品质坚守,到循环经济的增收实践,通榆黏玉米这张“金名片”,承载着农户致富希望,更在吉林省粮储局的推动下,逐步成长为吉林鲜食玉米走向全国、链接世界的产业标杆,以品牌力量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书写生态与经济共荣的时代答卷。
“新民向新”长春新民大街艺术装置作品征集大赛启幕
时间:2025年08月12日
活动背景  时值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长春新民大街——这条见证半部东北现代史的百年名街,正以崭新姿态向世界敞开怀抱。为深化“保护中发展”的城市更新实践,长春市以“保护优先、修旧如旧”理念推进街区更新,拆围透绿释放4.5公顷公共空间,13处口袋公园串联成链,让文物建筑与公共空间有机融合,成为展现“人民的城市”理念的生动实践。为进一步激活这一“没有围墙的剧场”,现以“新民新声·长春长新”为名,向全社会发出邀请——以新民大街为时空坐标,用艺术唤醒城市记忆,用青春重塑文化肌理,用环保拥抱未来。大赛以“人民的大街”为核心理念,聚焦长春或新民大街的历史文化内涵,鼓励年轻化、艺术性、环保理念的当代表达:用艺术装置,让历史开口说话,共创共享具有长春特色的公共艺术新场景。  以艺术重铸百年街脊,让历史照亮城市未来。  这条街,正在人民手中获得新生。  让我们以艺术为刃,剖开历史的年轮。  以创意为火,淬炼城市的脊梁。组织机构主办单位:长春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长春市朝阳区人民政府承办单位:长春市文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学术支持:吉林艺术学院大赛主题阐释本次大赛不设命题,但基于城市更新与文化再生产理论,大赛设定四个核心价值维度。历史·人民性:把“被书写的历史”变成“可触摸的日常”;  青年·创造性:用“新媒介”语言,让青年与90年前的街景对话;艺术·公共性:作品从“观赏客体”到“社交媒介”的价值重构;环保·未来性:从材料到结构,从运输到拆除,全生命周期零负担。赛道与作品要求 赛道A:“实物即真理”(已有艺术装置实物) • 面向2023年1月1日后完成、且可整体或模块式运输至长春的原创装置。   • 必须提交 1.实物高清图5张(建议3张及以上全景图,1张环境关系图,1张细节图)。图片不得过度后期,须与实物保持一致。 2.1000字以上创作理念文稿(含:a.与长春/新民大街的历史文化关联;b.材料环保数据表;c.观众互动方式;d.运输及安装技术说明)。   • 加分项装置曾在其他城市公开展出并获观众好评的证明材料(视频/媒体报道)。 赛道B:“让图纸先说话”(艺术装置策划理念) • 面向尚未落地、但具备可实施性的概念方案。  • 建议策划案包含   1.核心叙事:包含作品名称、创作理念、作品简要信息、艺术家/团队简介; 2.场地研究:在新民大街指定区域范围内,自选1–3处节点(附GIS坐标、现状照片、人流热力图);   3.观众动线:高峰/平峰双模式;   4.结构与灯光:抗风抗震(长春冬季-25℃)、夜间照明功率≤50W/㎡;  5.预算表:分“制作/运输/安装/拆除/维护”五项,总预算≤20万元(可众筹);  6.风险预案:极端天气、人流过载、设备故障三套应急脚本;   7.时间轴:设计深化、工厂预制、现场搭建、展览周期、撤展回收五阶段甘特图。参赛作品要求 1.原创性:参赛作品须为原创、未侵犯任何第三方知识产权。 2.在地性:紧扣新民大街历史背景与长春城市文化特色,装置材质、风格需与街区风貌协调。 3.互动性:装置应积极吸引参观者,鼓励他们互动、探索和参与。考虑纳入交互式表面、沉浸式技术或邀请协作和对话的参与性元素等表达。 4.传播性:作品需具备话题性与视觉冲击力,便于公众体验与社交媒体传播。 5.安全和可达性:确保设计优先考虑所有游客的安全,考虑普遍的可访问性,为所有年龄、能力和背景的人提供参与的平等机会。 6.可持续性:将可持续设计原则融入到安装中。考虑可再生能源、负责任的材料选择和低影响的施工方法,以尽量减少安装的环境足迹。艺术装置备选区域分布 ①新民广场公交站区域 ②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区域 ③白求恩医学纪念馆区域 ④中共吉林省委老干部局区域 ⑤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部南侧区域 ⑥长春德苑门前北侧区域 ⑦吉林大学药学院区域 ⑧新民广场界碑区域参赛对象  国内外艺术设计机构、高校师生、独立设计师及艺术爱好者均可组队或个人参赛。评选办法评审:由历史文化专家、建筑规划师、艺术评论家组成评审团,从主题契合度、创意性、可行性等维度评选出入围作品。落地测试:获奖方案将优先在新民大街指定区域进行阶段性落地展示,接受市民与游客体验反馈。评选维度:历史契合度(是否回应长春/新民大街独特文脉)  青年语态(语言、交互、传播)  艺术创新(形式/材料/观念突破)  环保可持续(全生命周期碳排、可回收率)  落地安全(结构、电气、人流、极端天气)  赛事时间轴 • 征集启动:2025年8月12日    • 截稿:2025年8月29日24:00(通道关闭,以邮件发送时间为准)   • 评审:8月30日–31日 • 落地制作:9月1日–9月26日 • 验收:9月27日 • 开幕暨颁奖典礼:10月1日(与“新民大街城市艺术季”同步启幕)  奖项设置(赛道A/B分别评奖) 金奖1名 银奖2名 铜奖3名   青年新势力奖5名:证书+作品永久入驻“新民大街艺术地图”小程序  优秀组织奖(高校/机构):项目战略合作签约  * 获奖方案由主办方提供制作赞助(含材料采购、施工协调及20万元以内预算支持),艺术家负责指导落地,包括提供施工图纸、关键节点现场技术支持(不超过3次驻场)及配合验收。双方签订正式协议,明确材料标准、劳务补贴、署名权及知识产权归属,确保作品符合大赛核心要求。投稿方式 1.统一邮箱邮件命名:赛道A/B+作品名+作者名+联系电话 2.文件包参赛作品需提交设计方案PDF(含设计说明、效果图、技术参数、预算估算),文件大小不超过20MB。• 图片:JPG/PNG,300dpi,单张≤5MB。  • 文字:PDF,正文可插图,大小≤20MB。  • 视频(可选):MP4,≤1分钟,展示动态装置或交互流程,≤50MB。   3.英文稿件、少数民族语言需附中文译文。   4.截稿后不得修改,同一作者可投多稿,同一作品不可双赛道重复投。   5.提案须附艺术家/团队身份证明。 6.以上资料只接受word或PDF格式文件,需全部集中于同一个电子文件夹内,该文件夹命名需与邮件标题一致。邮件备注:需注明有效联系方式(姓名、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以便后续情况的联系。 投稿邮箱:xinminxiangxin@163.com 联系电话:16721711999最后,我们想说,新民大街不是博物馆橱窗,而是一条仍在生长的街。我们希望你的装置成为放学孩童的 “可触摸的记忆场域” 。让外地游客把东北的寒冷当成光影的滤镜,让这条街在下一个100年继续写下人民的篇章!
吉林鲜食玉米五大地理标志品牌乾安糯玉米:黄金玉米带的“碱性珍馐”
时间:2025年08月11日
  黑土流金,湖光映翠。在吉林西部的乾安县,连片的糯玉米田如碧波般铺展,饱满的果穗裹着层层苞叶,传递着丰收讯息。这片位于世界黄金玉米带的土地,用独特的自然馈赠与70多年的种植传承,让乾安糯玉米跻身“吉林鲜食玉米五大地理标志品牌”之列。此次荣誉的获得,为乾安糯玉米产业化发展开辟了新路径,也让乾安特色农产品进入大众视野,借助品牌“东风”端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自然馈赠中的品质密码  乾安县的气候、土壤与水源构成天然品质保障网。据乾安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于鹏介绍,乾安县种植糯玉米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春季干旱低温促进根系发育,夏季湿热同步利于灌浆,秋季昼夜温差大有助于营养积累,让玉米果穗完整、籽粒饱满。  更可贵的是全国少有的“碱性特质”:乾安县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土质优良,黑钙土有机质达2.4%,弱碱性土壤pH值7.0—8.2,富含碳酸钙及氮磷钾等矿物质。“盐碱地让糯玉米天然呈弱碱性,蛋白质、维生素含量更高,利于调节体内酸碱平衡。”于鹏介绍。据了解,乾安县境内74个自然闭流湖泡的弱碱性水源,与土壤特性相得益彰,用于糯玉米田灌溉,造就了乾安糯玉米“爽滑细腻、糯中带甜、皮薄无渣”的独特风味。  乾安县联丰冷藏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丁扬从事玉米加工业12年,对家乡土地优势深有感触:“咱乾安是平原,黑土肥沃,这土壤和水种出来的玉米,口感就是不一样。”经过多年培育,当地已形成万糯2000、中硕糯919等8个优质品种,筑牢了品质根基。 政策护航下的规模扩张  从零星种植到万公顷规模,政策扶持为产业开启绿色发展通道。乾安县通过‘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推动订单农业,对玉米种植中的播种、植保、机收等环节提供补贴,推广宽窄行耕作+水肥一体化技术,并鼓励农户利用庭院种植糯玉米等作物,可领取一定金额的补助等。目前,乾安县糯玉米种植面积达10万亩以上,产量约4亿穗,综合产值已突破10亿元,其中冷链加工环节占比达60%,成为县域经济重要增长点。  政策红利下,企业加快筑牢标准化种植根基。乾安县鸿安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王清安深耕玉米加工业30余年,带领公司取得20多项专利。公司与农户、合作社签订糯玉米收购协议,预先约定种植品种、质量标准和保底收购价格,推动集中连片种植。通过契约化合作,既能保证玉米品质的稳定性,又能降低农户种植风险。“政策鼓励建稳定原料基地,咱跟着产业导向走,自己种既能保证品质,也能享受政策带来的市场红利。” 王清安说。 科技赋能里的品质升级  “以前凭经验,现在靠技术。”乾安县农户的感受折射出种植模式之变。2024—2025年,乾安县开展技术培训200余次,大型观摩超10次,县农业农村局联合中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MAP团队下乡讲解“水肥一体化+密植”等技术,如今该项技术在全县应用面积突破100万亩。  技术的加持下,智慧农业加速落地:依托中化MAP,乾安县将进一步提高数字农业覆盖面,逐步建成3个智慧种植示范区,并推广无人机监测、智能灌溉云平台等技术,实现作物精准管理。同时,当地还将加强产学研合作,联合吉林省农科院、新疆农垦科学院等机构,开展盐碱地改良与高产技术攻关,在2.28万亩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项目上实施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糯玉米种植模式,带动全县鲜食玉米产业发展。 品牌引领下的发展新篇  此次入选吉林鲜食玉米五大地理标志品牌,让乾安糯玉米的市场关注度有了明显提升,也为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获评地理标志品牌后,我们第一时间申请在包装上使用,现在还有主播合作带货,日销稳定在5万—7万单。”王清安说,企业旗下的“奥琦特”品牌主打产品包括速冻糯玉米、脱皮玉米粒、甜糯玉米粒等,也借势拓展营销渠道,“地理标志是对品质的认可,让我们更有信心开拓高端市场。”  目前,乾安县鲜食玉米加工企业依靠品牌力量,不仅实现自身效益提升,还带动了周边就业。乾安县联丰冷藏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季节性雇工200~300人,乾安县鸿安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季节性雇工100多人,农民兼职日均收入120-150元,产业红利持续惠及农户。  从匠心种植传承到地理标志的品牌加冕,乾安县这片黑土地上的“碱性珍馐”,正以品质为笔、品牌为墨,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中写下更加鲜活的篇章。
吉林鲜食玉米五大地理标志品牌四平玉米:黑土孕育的品质标杆
时间:2025年08月08日
  近日,四平玉米凭借卓越品质与产业实力,从全省多个候选品牌中脱颖而出,荣膺“吉林鲜食玉米五大地理标志品牌”。这一殊荣的背后,是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顶层设计与统筹推动的深度赋能。  今年以来,吉林省首次构建“区域公用品牌+地理标志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四位一体体系,为地方特色农产品铺就升级与高质量发展快车道。针对鲜食玉米,不仅推出“一带金黄、天赐之礼,吉林鲜食玉米在这等你”主题宣传,更通过分级分类、创新“产区直通社区+高端商超”模式,让优质产品精准对接终端消费群体。这种省级层面的品牌战略、渠道搭建与标准制定,为四平玉米等地理标志产品提供了从“好品质”到“好口碑”再到“好价钱”的完整路径。黄金产地,孕育非凡品质  北纬43度黄金玉米带的核心区,赋予了四平玉米得天独厚的生长基础。这里的黑钙土肥沃得“插根筷子都能发芽”,是“耕地中的大熊猫”般的珍稀存在,而“4+X”梨树模式升级版更让这片沃土持续焕发生机,保证了“玉米主食化”优质绿色玉米的持续供给。  作为全国唯一的“中国优质玉米之都”,四平坐拥全国最大的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这里的生态资源优势,造就了鲜食玉米“香、甜、软、糯、嫩”的非凡特质——色泽晶莹剔透,原味清香沁脾,甜糯适口,每100克含有的膳食纤维是大米的11倍,黄糯、白糯香气较普通糯玉米提升22%,水果玉米甜度超出普通玉米17%,从土壤到籽粒,每一寸都彰显着无可替代的顶级品质。科技赋能,驱动产业跃升  科技创新正为四平玉米产业注入澎湃动能,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从种源突破到产品升级,再到加工革新,全链条的技术赋能让产业实力持续跃升。  在种源端,本土种业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中科院东北地理所等“智囊团”深度联动,联合培育出“绿育619”“富民105”等国内领先品种,为产业筑牢品质根基。以此为起点,良品研发打开新空间——功能性玉米技术实现突破,葡聚糖、富硒等系列产品填补国内空白,50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推动玉米从工业原料蝶变为600余款精细食品,完成从“粗粮”到“珍馐”的华丽转身。  针对加工环节的“卡脖子”问题,四平市加快技术创新和设备升级,专项研发的“气吹扒皮机”有效避免玉米损伤,玉米饺子粉生产设备与鲜食玉米加工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让产业链条更加顺畅高效。  科技的乘数效应已然显现:晟然食品借技术升级,产能从6000万穗跃升至1.5亿穗;2024年,鲜食玉米加工量同比增长30.6%,产值增幅达79.2%。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生产线到餐桌,科技创新化作产业实力,让四平玉米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步履铿锵。擘画蓝图,引领产业风潮  立足黄金产地的天赋与科技赋能的底气,四平玉米正以“六化”(即:种植区域化、品种专用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加工系列化、产品优质化)体系为笔,在产业升级的画卷上勾勒出引领未来的蓝图。  从百万亩标准化原料基地的规模化布局,到国家标准与地方标准并行的标准化建设,从破解“有产量无品牌、有品质无溢价”困局的品牌化跃迁,到“政、产、学、研”联动的品质化深耕,再到溯源化体系建设与健康干预媒介的功能化转型,四平以系统性思维构建起鲜食玉米产业的升级路径,为全国粮食主产区转型升级提供着可复制的“四平模式”。  据四平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二级调研员张铁钢介绍,近年来,市粮储局扶优做强粮企,12家骨干企业+86家联盟企业协同发力,拧成一股绳,做“产品”、创“品牌”、扩“渠道”、控“质量”、严“标准”。目前,四平鲜食玉米已销往全国30个省(市),出口到韩国,成功开拓国际市场。特级鲜食玉米在价格上能多卖三成,带动8万户农户增收。  四平市不仅有功能玉米研发的前沿探索,更有玉米主题街区的烟火气——从创新产品的技术突破,到“SuperFood”产业标杆的打造,四平正推动玉米从餐桌主食向健康载体跨越。  同时,为了有效提升产业链韧性,四平市在国家品牌创建行动的引领下,在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指导下,通过宣传推介、参与展销活动等形式,加快品牌“走出去”步伐,并与金沙河、十月稻田、中粮等头部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进一步促进农业现代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四平从产粮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型。当前,这片黑土地上的金色产业,已然成为引领中国玉米价值革命的黄金名片,在大健康时代的浪潮中破浪前行。
吉林鲜食玉米五大地理标志品牌蛟河粘玉米:温差造就软糯,产业带动振兴
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当长白山余脉的晨雾漫过起伏的丘陵,蛟河平原上的粘玉米正经历着昼夜的巨大温差,努力积聚养分。饱满的果穗裹着青绿色外衣,在夏末的阳光下泛着温润光泽——这份来自北纬43°黄金玉米带的馈赠,近日以“吉林鲜食玉米五大地理标志品牌”的身份,在“吉米金穗‘五大经典’领航行动”中赢得业界瞩目。荣誉的背后,是蛟河粘玉米依托自然资源禀赋筑牢的品质根基,也是吉林省推动粮食品牌建设成果的有力证明。黑土与温差:大自然的调味配方  蛟河市位于吉林省东部,长白山西麓。这片位于东北黄金玉米带核心区的土地,藏着粘玉米独特风味的密码。肥沃的黑土地腐殖质含量高,为玉米根系输送着充足养分;松花江支流形成的灌溉网络,使每株玉米都能汲取到优质水源。昼夜较大的温差,让玉米在白天高温光合作用下积累有机物,夜晚低温减少消耗,更多糖分得以留存,最终造就了蛟河粘玉米香甜软糯的特质。传统与规范:从田间到车间的守护  为了守护这份天赋,当地农人延续着与土地的默契。选种时坚持选用优良品种;耕作时推广生物有机肥,采用绿色防控技术防治病虫害;种植上遵循科学的行距规范,让每株玉米都能充分享受阳光、吸收营养。  近年来,蛟河粘玉米产业以订单种植降低风险、技术创新提升品质、精深加工延伸链条,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高品质产品供给。全市17个乡镇中14个乡镇发展粘玉米产业,采用“村集体+产业大户+销售能人”模式,推动鲜食玉米产业链提质增效。蛟河市现有加工企业12户,主要以真空包装和速冻产品加工为主,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户(吉林金亿食品、得利斯食品)。   在当地的加工企业车间里,刚采摘的粘玉米会及时进行清洗、蒸煮、速冻等处理,最大程度保留其新鲜度和营养。这些经过精心加工的粘玉米,通过物流网络运往全国多个城市的市场。部分企业的产品还走出国门,受到国外消费者的喜爱。 品牌与发展:产业振兴的密码  品牌是产业发展的牵引器。近年来,在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四位一体”品牌体系的引领下,蛟河市加快推动认证体系、区域品牌打造和市场拓展等,助力蛟河粘玉米品牌更加响亮。目前,“蛟河粘玉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已获批,成为区域公共品牌的核心标识;政府牵头多次组织企业参加农博会、中国农产品交易会等,推介蛟河优质鲜食玉米产品;发展玉米罐头、玉米汁等深加工产品,结合真空包装技术延长产业链,提升品牌溢价能力。在系列举措的精准实施下,蛟河粘玉米正逐步实现从初级农产品到高附加值商品的跨越,品牌溢价能力提升近30%。   “吉林的优质农产品在南方市场一直很走俏,尤其是蛟河甜粘玉米,近些年在大湾区等区域的销售行情特别好。未来,我们也将把优质产品推向东南亚市场,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得利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思敏表示。  一穗粘玉米,从田间到舌尖的旅程,藏着蛟河人对品质的坚守。此次获选“吉林鲜食玉米五大地理标志品牌”,是对蛟河粘玉米产业的肯定,也标志着其在品牌发展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如今,多个专业合作社构成的种植网络,众多农户的积极参与,企业的创新技术加持,让蛟河粘玉米不仅是乡村振兴的密码,更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未来,蛟河粘玉米产业将继续秉持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提升产品品质,让更多人品尝到来自东北黑土地的鲜食美味。
0.06875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