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05日 星期日 农历八月十四 |
公众号
小程序
今日热点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九月为您推出最佳纪念主题展线
时间:2025年08月30日
  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为您推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纪念主题观展线路:   A区一楼《新民更新》和丰碑大厅   A区二楼《长春故事:城市近代史简史》   B区三楼《抗战中的女性力量》   推荐参观路线中,A区1楼为《新民更新》展,通过日伪统治期间的“官厅街”,解读伪满统治的虚假幻象。   瞻仰丰碑大厅,向抗战英烈致敬。   A区2楼的《长春故事》的特殊篇章将呈现长春抵抗日本侵略的峥嵘历史。  B区三楼隆重推出《抗战中的女性力量》,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展。   《抗战中的女性力量》展览由中共长春市委宣传部指导,长春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主办,伪满皇宫博物院(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承办,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合作推出,即将于9月1日在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盛大开幕。  展览聚焦于女性在战争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妇女解放与民族解放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通过大量文物及历史照片,展现中国女性从家庭走向社会、走入战场、走向胜利的伟大历程。 在这里,您可以看到: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女战士使用过的牛皮公文包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女战士缴获的日军军毯 “妇女劳动大军”旗 西北战地服务团丛书 妇女生活(第3卷第6期)期刊 烽火已熄,玫瑰不朽。 这场展览 让我们 铭记她们的付出, 传承她们的力量, 让“女性的光芒”照亮当下。  让我们走进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通过纪念主题观展线路,系统回望十四年的抗战历程,感受中国人民团结抗争、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   纪念主题观展团组预约电话:0431-85205888(工作时间拨打)
“吉林大米十大白金名片”吉林市友诚米业有限责任公司:松花江水润“舒禾”,舒兰好米溢清香
时间:2025年08月30日
  在“中国生态稻米之乡”舒兰市的法特镇,康熙皇帝曾因当地稻米御赐“贡米之乡”的佳话流传至今。如今,这片沃土上的吉林市友诚米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称“友诚米业”),依托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品牌战略支持,让旗下“舒禾”牌大米焕发新活力,不仅获评“吉林大米十大白金名片”,更成为153所校区的指定用米,“舒禾”商标也拿下吉林省著名商标、吉林省名牌产品称号。   友诚米业自2004年成立以来,专注大米产业发展,不仅牵头成立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动家庭农场打造绿色水稻种植基地,还通过“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农户”模式带动700多户农户增收,自身也成长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中国好粮油示范企业”。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打造的“四位一体”品牌体系,叠加“线上线下融合、社区市场全覆盖”营销矩阵,更让这份承载舒兰稻米底蕴的米香,飘向了更多家庭。黄金产区:贡米之乡的生态馈赠   “舒禾”牌大米的品质底色,藏在舒兰市法特镇的沃土中——这里土壤为寒地黑土,有机质含量高,是普通土壤的3倍;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有利于水稻干物质积累,造就了稻米的优异品质。舒兰市被誉为“中国生态稻米之乡”,更因康熙皇帝曾东巡食舒兰稻米后赐名“贡米之乡”,为当地稻米的优质基因烙下百年印记。   据友诚米业总经理杜明礼介绍,公司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自2010年起全力搭建绿色种植体系,成立舒兰市汇民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打造9860亩绿色水稻种植基地,还联合3家家庭农场拓展6100亩合作种植面积,带动700余户农户规范化种植。   如今基地水稻从选种、灌溉到收割全程遵循绿色标准,造就了“舒禾”牌大米“饭味芳香、甜润可口”的特质,更契合了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好在天然、贵在品质”的吉林大米公用品牌宣传语,为进一步拓展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产业升级:以科技筑牢品质基石   从长白山余脉下的黑土稻田,到餐桌上的粳米飘香,友诚米业用20年的品质坚守,筑牢“舒禾”牌大米的硬核实力。在这片由松花江滋养的世界黄金水稻带,公司以现代化布局夯实产业根基——在现代化厂区里,2条全自动生产线高效运转,日加工水稻能力达450吨,3.5万吨仓储能力保障原料新鲜,产品不仅达到国家A级标准,更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让每一粒米的品质都稳定可控。   既守得住传统,也跟得上时代。友诚米业一边以“自然农法”守护绿色水稻种植基地——依托厚达一米的草炭土、2980℃年有效积温与140天无霜期,孕育出干物质饱满的优质稻米;一边以“全程可追溯”体系打通产销链路,让“舒禾”大米从舒兰市走向长三角、珠三角、云贵川等地的餐桌。如今,作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公司已斩获十六项国家级、省级行业荣誉。从中国国际粮油展示交易会金奖到“中国好粮油示范企业”,从小町米到稻花香米,友诚米业用“种植标准化、加工智能化、服务体系化”的实践,让“吉林大米十大白金名片”的招牌愈发闪亮。品牌跃迁:“舒禾”品牌的成长之路   凭借黄金产区优势与标准化产业实力,“舒禾”牌大米逐渐在全国粮油市场站稳脚跟。友诚米业始终坚持“粮心做米”的发展理念,同步探索品牌传播与市场拓展新路径。   “我们始终认准‘脚踏实地做好米’的根本,同时也在主动拥抱新趋势,通过抖音、快手等线上平台拍摄短视频,把‘舒禾’大米从田间种植到车间加工的全过程呈现给消费者。”在杜明礼看来,品质是立足之本,创新传播则是让好米被更多人看见的关键。如今,在“舒禾”的短视频镜头里,既有绿色水稻基地的勃勃生机、沃土良田的天然滋养,也有全自动生产线的高效运转、现代化仓储的科学管理。同时,公司依托成熟的线下产销体系,将这份源自长白山余脉黑土与松花江水滋养的米香,持续推向更广阔的消费市场,形成“线上讲好米故事、线下夯实供给链”的立体化发展格局。   金秋时节,稻香阵阵;百年传承,历久弥新。荣获“吉林大米十大白金名片”加冕的友诚米业,将以“稳品质、拓新途”的节奏,在全国市场持续擦亮“舒禾”金字招牌,让来自北纬44°的米香,走进更多消费者的餐桌。
“吉林大米十大制米工匠”凌凤楼:38年深耕水稻育种,用科研为吉林大米铸“硬核”品质
时间:2025年08月29日
    在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今年举办的吉米金穗“五大经典”领航行动获奖名单中,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凌凤楼的名字格外亮眼——凭借在水稻育种与制米技术领域的深耕与突破,他当选“吉林大米十大制米工匠”。从1987年与水稻育种结缘至今,38年时光里,他育成了62个水稻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千万亩,为吉林大米品质升级注入“科技基因”。近日,我们走进他的实验室与试验田,听这位“稻田科学家”讲述科研与匠心交织的故事。初心:38年只做一件事,从“高产”到“优质”转变   “一辈子就干好一件事,值!”采访刚开场,凌凤楼的话便透着一股执着。1991年从吉林农业大学毕业后,他顺理成章投身水稻育种领域,最初的研究核心是“高产”——在粮食需求迫切的年代,让稻田多产粮是他的首要目标。   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需求悄然转变。“超市里,消费者挑大米先问‘好不好吃’,而不是‘能产多少’。”凌凤楼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变化,果断将研究方向转向“优质食味”,提出“好吃、高产、抗病”的育种新目标。他指着实验室里的水稻种质资源库介绍,这里保存着1.7万份水稻资源,其中近6000份携带优质食味基因,“这些‘基因宝库’是培育好品种的底气,吉林大米要打响品牌,品种根基必须扎牢”。育种:基因聚合+技术创新,打造吉林大米“明星品种”   稻米的口感与营养,核心在品种。为了让吉林大米形成独特优势,凌凤楼团队走出了一条“传统育种+现代技术”融合的道路。通过杂交、回交等传统手段,结合基因编辑、分子标记等现代技术,他们将优质食味、抗病、抗逆等基因精准“聚合”,培育出多个“明星品种”。   其中,吉农大667堪称“王牌”——其食味值达到90分,连续3年荣获“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口感软糯香甜,可与日本越光、泰国香米同台媲美;吉农大531获得了黑龙江国际大米节银奖,且在吉林中熟稻区实现亩产超千斤,兼顾品质与产量。针对吉林寒地稻区、西部多盐碱地的特点,团队还培育出耐盐碱、抗低温的品种,让西部盐碱地也能种出“好米”。“我们的品种要‘接地气’,能适应吉林的土、吉林的天,才能真正帮农民增收、帮产业增效。”凌凤楼说。工艺:全流程技术配套,让好品种发挥“最大价值”   “好品种只是第一步,从稻田到餐桌,每一步工艺都影响着最终口感。”在凌凤楼看来,稻米品质的提升,需要育种与工艺的“双向奔赴”。为此,他带领团队在制米产业链下游持续创新,构建“优质品种+配套技术”的全流程方案。   在种植端,团队研发绿色轻简栽培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让稻米保留天然香味;在采收与仓储环节,推广“霜前采收、低温风干”技术,避免稻米氧化过快、营养流失、口感下降;甚至延伸到消费端,联合企业研究不同电饭煲的烹饪参数,形成《吉林优质大米烹饪指南》,让消费者在家也能煮出软糯香甜米饭。   万昌镇吉林市昌盛米业有限公司的案例颇具代表性。该企业采用吉农大667品种,搭配凌凤楼团队的绿色栽培与低温仓储技术,使产品出米率提高了3%-5%,远销北上广等地,年产值提升20%,还带动周边种植10余万亩,成为吉林大米优质化种植的“样板”。转化:从实验室到田间,让科研成果“落地生金”   谈及科研成果转化,凌凤楼坦言曾遇过“坎儿”——最初企业对新品种不信任,担心“好吃不高产”“适应不了本地气候”。为了打破僵局,他带领团队在全省建立20多个示范基地,“让农民亲眼看长势、亲手摸稻谷、亲口尝米饭”。   如今,凌凤楼团队培育的品种已在吉林省30多个市县推广,吉农大667、531、538等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1400万亩,增产稻谷5亿斤以上,带动农民增收超15亿元。“科研不能闭门造车,要跟着产业需求走。”现在,凌凤楼每周都会抽2-3天去田间或企业,解决种植中的病虫害问题、加工中的精度控制问题,让实验室里的技术真正服务产业发展。匠心:以荣誉为动力,瞄准“比蛋糕还好吃”的新目标   当选“吉林大米十大制米工匠”,凌凤楼认为科研能力是核心支撑:“工匠精神是精益求精,科研就是通过一次次试验突破技术瓶颈,把‘好’变成‘更好’。”这份荣誉也让他更清晰未来方向。   在谈及未来3-5年的规划时,凌凤楼眼神坚定:第一步,培育抗倒伏、高米率的东北长粒香品种,解决当前种植中的“倒伏减产”“出米率低”痛点;第二步,通过分子技术让普通品种“变香”“耐盐碱”,拓展优质稻种植范围;最终目标是,实现“吉林大米比蛋糕还好吃”,让消费者“吃一次就忘不了”。   “吉林大米的品牌口碑,不是靠说出来的,是靠一代代人用科研和匠心种出来的。”采访尾声,凌凤楼望着窗外的试验田,稻穗随风摇曳。这位深耕稻田38年的科研工匠,正以坚守与创新,为吉林大米产业高质量发展续写新的篇章。
吉林粮食品牌首秀第十五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
时间:2025年08月28日
  8月27日至31日,第十五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在吉林省长春市举办。作为本届博览会的“新面孔”,吉林粮食品牌以高规格、多功能的展台布局首次亮相,将吉林大米、吉林鲜食玉米“双金名片”优质产品推向区域合作前沿,成为吉林对外展示与交流互鉴的一张靓丽名片。   在A3展厅T24号吉林粮食品牌馆,展示、品鉴、洽谈三大功能区形成闭环——分级分类的吉林大米、吉林鲜食玉米优质产品,通过可扫码溯源的“品牌身份证”构建起“从田间到餐桌”的信任链路,让消费者与采购商直观感受吉林粮食的标准化与高品质。  特邀厨师现场演绎的创意吃法与烹饪教学,以味觉体验打破地域界限,让“吉林味道”成为吸引国内外消费者的“文化符号”。现场还有首次亮相的冰箱贴、24节气书签、餐饮厨具等文创产品,更将粮食产业与地域文化深度融合,让吉林粮食从“餐桌上的产品”升级为“可带走的品牌记忆”。  多维度品牌形象宣传,以醒目户外大屏画面、视频等吸引往来人群目光,提升品牌曝光度。通过“产品+技术+文化+体验”全方位展示,提升吉林粮食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国际采购商走进吉林粮食品牌馆与吉林优质粮食企业开展商贸洽谈,推进企业进一步打通出海渠道,增强吉林农产品海外市场影响力。   线上系列营销活动以“流量”促“销量”。直播带货邀请专业主播与业内达人,全方位展示产品细节,讲解吉林大米的软糯口感、鲜食玉米的香甜滋味,实时与观众互动,解答疑问促进购买。吉菜烹饪大师开展美食教学,用吉林大米和鲜食玉米制作多样美食,让观众直观感受舌尖美味与独特风味。  在东北亚区域合作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吉林粮食品牌“首秀”不仅让东北亚各国看到了中国农业品牌实力,更以“吉林样本”为区域农业合作提供了新思路——以品牌为纽带,推动农产品贸易从“单一交易”转向“全链条协同”,从“产品输出”转向“品牌输出”与“文化输出”。   
“西游东渐竞象万千”南岭漫行嘉年华29日快乐开启!就等你来~
时间:2025年08月27日
8月29日、30日、31日 长春体育中心 “西游东渐竞象万千” 南岭漫行嘉年华活动 欢乐开启! 108个摊位特色市集 文创、非遗、特色美食…… 解锁潮流新玩法! 互动舞台狂嗨到底 主题限定活动+福利派送 让你尽情释放活力。 1 、活动时间 8月29日起首波连续三天 市集时段:16:00-21:00 演出时段:16:00-20:30 2 、活动地点 长春市南岭体育场(西门—南门) 3 、活动亮点 首发“1+3+N”南岭漫行嘉年华活动体系 “1”即多维度联动计划 1.服务联动-“拆栏扩口”便民人流动线; 2.梦幻联动-动植物园、新民大街; 3.直播联动-【偶遇局长】长春文旅局长亲临现场直播间,抽向北音乐节门票(每日4张)、莲花岛/动植物公园门票; “3”即3天特色演出活动 8月29日七夕情缘西游日; 8月30日炫动潮流竞象日; 8月31日华服国风东渐日; 三天三大主题舞台首发精彩启动,西游天团倾情加盟、梦幻联动;传统民族风情舞动南岭、街头音乐会、国风主题、动漫NPC互动……超多精彩等你来看;《情侣默契大考验》《西游情话知多少》《全民K歌》……舞台互动游戏嗨翻全场; 凭借动植物公园“票根”现场还可以兑换长春文旅城市诚意礼包。 “N”即万象竞“惠”的特色市集摊位 108摊特色市集,文创、非遗、动漫主题、特色美食、啤酒等应有尽有,释放消费活力、解锁宝藏摊位潮流玩法。精彩一触即发! 凉爽秋日, 不妨约上家人朋友, 来“西游东渐竞象万千”嘉年华 开启一场欢乐之旅! 一切就绪, 就等你来!
“吉林大米十大制米工匠”冯其永:以匠心为犁,耕耘产业发展新未来
时间:2025年08月26日
     松辽平原的黑土孕育丰饶,松花江的活水滋养稻田,在吉林这片承载着国家粮食安全重任的沃土上,“吉林大米”正以高品质享誉全国。而在这背后,有一位以匠心深耕产业、以科技赋能发展的领军者——吉林老爷岭农业集团创始人冯其永。作为“吉林大米十大制米工匠”,他从街头小摊起步,用数十年光阴搭建起全产业链农业版图,以标准破局、以智能提质、以协同增效,在传统粮食加工与现代农业升级的碰撞中,书写着吉林大米高质量发展的传奇。标准立基:让吉林大米从“好吃”迈向“吃好”   “吉林大米不能只停留在‘口感好’的认知里,要让它成为健康的代名词。”这是冯其永深耕产业多年的核心理念。在他看来,优质粮食的竞争,本质是标准的竞争。面对当前吉林大米加工多聚焦“精碾、抛光、色选”的现状,他率先带领企业向“功能化标准”进军,联合科研机构攻关,推动制定吉林功能性大米团体或地方标准——从低升糖(GI)大米的GI值界定,到检测方法的精准规范,每一项标准都瞄准“吃好”的健康需求,让“吉林大米”不再仅是地域标签,更成为高附加值的健康功能食品。   当前,冯其永正积极探索建设“黑灯车间”,计划引入AI视觉识别、近红外光谱等前沿技术,实现分品种、分等级、分需求的“柔性定制化”加工。例如针对糖尿病人的低GI大米批次,可精准调整碾米精度与营养保留工艺;针对婴幼儿辅食的大米批次,能严格把控碎米率与污染物残留等。在他的规划中,“老爷岭”品牌大米不仅要通过层层严苛检测,更要凭借清晰的功能定位站稳高端市场,实现从价值链中端向高端的跃升。数智赋能:从“机器换人”到“全链提质”   “智能化不是简单的‘机器换人’,而是让每一粒大米都有‘数据身份证’。”这是冯其永对科技赋能粮食产业的深刻理解。他主导投入超5000万元建设大米产业园,12条智能化生产线陆续投用,带来了“三升一降”的革命性变革,让传统加工车间蜕变为现代化产业标杆。   在提质增效上,全流程自动化作业让日加工能力从200吨跃升至300吨,单条生产线操作人员从6人减至1人,人均效能提升3倍;订单响应速度加快40%,从接单到出库的周期大幅缩短,让吉林大米能更快抵达消费者餐桌。在品质把控上,中央控制系统精准锁定每一项工艺参数,碎米率、不完善粒等关键指标变异系数下降70%,智能色选机以99.9%以上的精度剔除黄粒米、病斑米,让每一批成品米都保持稳定的高品质。   更值得关注的是,智能化系统为吉林大米装上了“溯源密码”:消费者扫描包装袋上的二维码,就能查看原粮产地、加工时间、工艺参数乃至质检报告,让“吉林大米好”从口头赞誉变为可追溯、可验证的数据事实。而综合损耗率从3%以上降至0.8%以下的突破,更意味着每加工1万吨水稻,就能多产出220吨成品米——这不仅是企业效益的提升,更是冯其永用科技为粮食安全筑起的“减损防线”。协同共富:从“一枝独秀”到“满园芬芳”   “做农业不能只想着自己发展,要带着老乡一起富,带着同行一起强。”这是冯其永作为龙头企业负责人的责任与担当。在助力吉林“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中,他探索出“订单农业+智能加工+品牌共享”的协同模式,让产业链上的每一环都能共享发展红利。   在源头端,冯其永推行“优质优价”订单农业,向农户提供“稻花香6号”等优质稻种,指导科学种植,带动十余个乡镇发展万亩水稻基地,让农户每亩地增收数百元,累计助农增收超2亿元,真正实现“老板带老乡,携手奔小康”。在加工端,面对中小米企“不敢转、不会转”的发展困境,主动开放智能化生产线,邀请同行实地观摩学习,并承接中小企的代加工订单,让他们共享智能设备与品控体系,生产出高标准的吉林大米产品;对于专注种植的企业,他则发挥自家企业深加工专长,将原粮转化为低GI米、婴幼儿米粉等高附加值产品,与合作伙伴共享增值收益。   与此同时,冯其永还借力政府协同优势——积极融入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构建的“吉林大米”品牌体系,避免省内恶性竞争;依托“吉林大米文化节”“全国品牌推介会”等平台,降低企业推广成本;借助优质粮食工程补贴,推进GMP车间建设与技术研发。政企同心的合力,让“吉林大米”形成“抱团出海”的舰队效应,而冯其永带领的“老爷岭”品牌,正是这舰队中最亮眼的旗舰之一。   如今,冯其永的脚步仍未停歇:他计划进一步完善功能性大米标准体系,推动省级科技共享平台建设,让更多企业受益于技术创新;他还想将大米产业园打造成工业旅游景点,让消费者亲眼见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让粮食安全意识深入人心。   黑土地的稻浪年年翻滚,冯其永的匠心始终如初。从街头小摊到农业集团,从传统加工到智能升级,他用标准定义品质,用科技提升效能,用协同带动共富,在吉林大米产业的版图上,种下了“高质量发展”的希望。未来,这位“制米工匠”还将继续以匠心为犁、以科技为种,耕耘出吉林粮食产业更广阔的明天,让“吉林大米”的香气飘得更远、更久。
“吉林大米十大制米工匠”高洁:守护贡米百年传承
时间:2025年08月25日
  近日,在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组织开展的吉米金穗“五大经典”领航行动评选中,吉林省九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洁入选“吉林大米十大制米工匠”。   获此殊荣,高洁颇为感慨,“这是省粮储局给予我的肯定,十分荣幸。省粮储局始终关心关怀吉林大米加工生产企业,给予了我们很多支持,让企业在快速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加自信和坚定。”投身粮食行业   1979年,高洁开始创业,在长春市九台区其塔木镇经营饺子馆。他每天与粮食原料打交道,逐渐对粮食品质有了敏锐的洞察力,也萌生了投身粮食行业的想法。   1983年,高洁前往山西太原,在粮油批发市场设立批发站点,开启了粮油贸易之旅。其间,他深入了解粮食上下游产业链,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和人脉资源。   高洁的家乡盛产大米,尤其是九台五官屯贡米,其独特的栽培技术蕴含着先辈们的智慧。“九台五官屯贡米是家乡的好米,把它推向全国,丰富全国老百姓的餐桌,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高洁说。这个想法一旦萌芽,便迅速茁壮成长。   说干就干。2000年,高洁回到家乡,投资建设大米厂,创立了九台市曙光米业有限公司。质量就是王道   2003年,高洁拓宽业务范围,创办了吉林省九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主要开展粮食种植及加工等。他深入学习传统制米工艺,从稻谷的筛选、清理,到砻谷脱壳、谷糙分离,再到碾米精磨,每一个环节都亲自参与。   质量就是王道。高洁坚持选用颗粒饱满、无病虫害的当季新谷,他深知,要将九台五官屯贡米的名片擦得更亮、香气传播得更远,必须不断提高大米质量,而只有原料稻米品质优良、绿色健康,才能生产出优质产品。   晨光还未破晓,高洁已经换上胶鞋,来到田里查看稻米长势。他捧起一抔土,细细查看土质情况,看到土里活动着一些小虫,他忍不住点了点头。“这样的土质,说明使用的是无残留无公害的农药,甚至没有使用农药和化肥。”   高洁介绍,过去一家一户分散种植,没法做到标准化,很难保证大米的品质。为了确保稻米原料的绿色健康,公司采取订单农业模式,与种植户签订协议,从选种、播种、施肥、除草到稻米收购,由公司全流程专业管理。“运用这种方式,可以有效避免化肥、农药的滥用,提高稻米的品质和口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洁意识到,要想在市场中立足,必须进行工艺改良创新。在稻米筛选阶段,他改进传统方式,引入振动筛和磁选设备,确保杂质去除更彻底;在砻谷脱壳工序,摒弃了效率低下且易损伤米粒的传统工具,引进新型胶辊砻谷机,不仅提高了脱壳效率,还将米粒的破损率降低了10%;在谷糙分离阶段,引入先进的重力谷糙分离机和大米精选机,实现了谷糙的高效精准分离,使糙米的纯度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在碾米精磨环节,他将传统石碾碾米工艺与现代多道轻碾技术相结合,采用逐步轻碾的方式,并严格控制碾米过程中的温度和湿度,使成品米的口感更加软糯香甜。匠心传承技艺   除了在工艺上进行创新,高洁深知延续传统制米工艺的可贵,决心成为传承者和发扬者。   高洁积极与政府、宣传平台合作,开展制米工艺文化宣传。近年来,他多次受邀参加各类传统工艺赛事和非遗展示活动,现场演示制米工艺,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让更多人了解九台五官屯贡米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制米工艺的魅力,不仅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也为传统制米工艺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传承技艺,关键在人。高洁在企业内部建立了师徒传承制度,让新入职的员工在老师傅的教授下,逐步掌握制米工艺精髓。高洁时常到生产一线进行指导,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在他的努力下,一批批年轻的制米工匠脱颖而出,成为传承制米工艺的新生力量。   多年来,高洁以敬畏之心,推动着制米工艺的创新发展,成为杰出的传承者。如今,他依然在不断努力,让九台五官屯贡米这颗璀璨明珠,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吉林大米十大制米工匠”崔玉清:以匠心铸“粮”心
时间:2025年08月22日
  近日,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组织开展吉米金穗“五大经典”领航行动,吉林省金裕米业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崔玉清,深耕稻米加工行业40余载,凭借精益求精的工艺、严苛的品质把控,获评“吉林大米十大制米工匠”。 深耕40载守初心  入选“吉林大米十大制米工匠”,给崔玉清的职业生涯增添了亮丽的一笔。“感谢省粮储局给予我这项荣誉,这不仅是对我的肯定,更是一种鞭策,我将继续努力,让每一粒大米都成为千家万户餐桌上的安心美味。”虽已年过六旬,但崔玉清声音铿锵有力,正如他对粮食产业的热爱,充满勃勃生机。  崔玉清大学学的是粮食贮藏专业,1984年毕业后开始从事粮油食品检验、仓储、加工、烘干等工作,和粮食打了一辈子交道,感情深厚。“当年,我们专业有70名学生,如今依然留在这个行业的并不多。”崔玉清告诉记者。  始终如一地坚守,饱含着崔玉清对粮食行业的热忱,也是他深耕该领域40多年的不竭动力。  风雨兼程,初心不改,崔玉清在工作中始终充满热情。大米生产工序环环相扣,一不小心就会出现问题。在崔玉清专业严谨的把关下,生产工序顺利进行,大米产品品质优良,畅销市场。 品质制米有“粮”心  脱壳、筛选、烘干、精米加工、分装……走进金裕米业的大米加工车间,各环节紧锣密鼓地进行着,颗颗稻谷变成了莹白清香的大米。  崔玉清正在生产线上检验今年的新米,厚厚的一摞材料上,记录着密密麻麻的各类数值。“我们按照国家粮油质量标准,严格质量检测,新米各项指标达到标准才能出厂销售。作为制米人,我们必须为消费者负责。”崔玉清的话掷地有声。  作为吉林省金裕米业有限公司的总工程师,崔玉清负责质量管理、品控等工作,每天的工作十分繁忙。尽管已经62岁,但他仍与一线工人们一起,成天围着机器打转,全程参与制米工序,事必躬亲。  好稻制好米,好米煮好饭。多年来,崔玉清不断研究推广稻米新品种,建立绿色有机种植标准,通过流转土地和订单农业的模式,种植绿色无公害稻米,为大米生产加工奠定了优质的原料基础,真正实现“产得出、产得优”。在储粮环节,他推动应用高标准储备仓库,使用22℃以下的低温储存技术。“这样可以确保原料稻米的新鲜品质。”崔玉清和团队采用先进工艺,不断优化制米流程,坚持“适度加工”原则,保证大米营养不流失、口感更醇香。“在最终的分装环节,使用真空包装技术,可以立刻锁鲜,让优质大米走进千家万户。” 科学研究具匠心  作为一名“粮”工巧匠,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崔玉清没有止步于做“中国饭碗”的守护者,而是以敢为人先的魄力开启了科研之旅。  为了提高产品检验效率,崔玉清独具匠心,于2009年10月研制了KH-09 型粮食检验快速烘干器,获实用新型专利,在中储粮东北三省一区收储企业及其他粮食企业推广使用。该设备设计科学、结构合理、方便快捷,性能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填补了国内粮食检验仪器的空白。  “当时,为了研究这个烘干器,我和团队查阅了大量资料,在浩渺的文献和案例中抽丝剥茧,寻找灵感。”崔玉清说,他们坚持边制作边验证,确保烘干器的效能。  崔玉清干劲十足,2010年10月又主持设计、研制了XHC-II型农户科学储粮仓,不仅成本低且储粮安全,减损效果良好。  这两项科研项目均达到国家先进水平,解决了粮食检验、仓储行业重要技术设备问题,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匠心坚守,精益求精,一切努力换来的是市场的认可与肯定。崔玉清以初心、“粮”心和匠心,助推金裕米业生产的“吉裕”牌大米畅销全国,被杭州G20峰会组委会评为指定用米,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荣获首批“中国好粮油”产品称号,入选吉林大米十大特优企业等。如今,企业生产的大米产品正借助“吉林大米”公用品牌东风,成为越来越多百姓餐桌的主食首选。
0.06806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