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组织开展吉米金穗“五大经典”领航行动,吉林省金裕米业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崔玉清,深耕稻米加工行业40余载,凭借精益求精的工艺、严苛的品质把控,获评“吉林大米十大制米工匠”。




深耕40载守初心
  入选“吉林大米十大制米工匠”,给崔玉清的职业生涯增添了亮丽的一笔。“感谢省粮储局给予我这项荣誉,这不仅是对我的肯定,更是一种鞭策,我将继续努力,让每一粒大米都成为千家万户餐桌上的安心美味。”虽已年过六旬,但崔玉清声音铿锵有力,正如他对粮食产业的热爱,充满勃勃生机。


  崔玉清大学学的是粮食贮藏专业,1984年毕业后开始从事粮油食品检验、仓储、加工、烘干等工作,和粮食打了一辈子交道,感情深厚。“当年,我们专业有70名学生,如今依然留在这个行业的并不多。”崔玉清告诉记者。


  始终如一地坚守,饱含着崔玉清对粮食行业的热忱,也是他深耕该领域40多年的不竭动力。


  风雨兼程,初心不改,崔玉清在工作中始终充满热情。大米生产工序环环相扣,一不小心就会出现问题。在崔玉清专业严谨的把关下,生产工序顺利进行,大米产品品质优良,畅销市场。


品质制米有“粮”心
  脱壳、筛选、烘干、精米加工、分装……走进金裕米业的大米加工车间,各环节紧锣密鼓地进行着,颗颗稻谷变成了莹白清香的大米。


  崔玉清正在生产线上检验今年的新米,厚厚的一摞材料上,记录着密密麻麻的各类数值。“我们按照国家粮油质量标准,严格质量检测,新米各项指标达到标准才能出厂销售。作为制米人,我们必须为消费者负责。”崔玉清的话掷地有声。


  作为吉林省金裕米业有限公司的总工程师,崔玉清负责质量管理、品控等工作,每天的工作十分繁忙。尽管已经62岁,但他仍与一线工人们一起,成天围着机器打转,全程参与制米工序,事必躬亲。


  好稻制好米,好米煮好饭。多年来,崔玉清不断研究推广稻米新品种,建立绿色有机种植标准,通过流转土地和订单农业的模式,种植绿色无公害稻米,为大米生产加工奠定了优质的原料基础,真正实现“产得出、产得优”。在储粮环节,他推动应用高标准储备仓库,使用22℃以下的低温储存技术。“这样可以确保原料稻米的新鲜品质。”崔玉清和团队采用先进工艺,不断优化制米流程,坚持“适度加工”原则,保证大米营养不流失、口感更醇香。“在最终的分装环节,使用真空包装技术,可以立刻锁鲜,让优质大米走进千家万户。”




科学研究具匠心
  作为一名“粮”工巧匠,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崔玉清没有止步于做“中国饭碗”的守护者,而是以敢为人先的魄力开启了科研之旅。


  为了提高产品检验效率,崔玉清独具匠心,于2009年10月研制了KH-09 型粮食检验快速烘干器,获实用新型专利,在中储粮东北三省一区收储企业及其他粮食企业推广使用。该设备设计科学、结构合理、方便快捷,性能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填补了国内粮食检验仪器的空白。


  “当时,为了研究这个烘干器,我和团队查阅了大量资料,在浩渺的文献和案例中抽丝剥茧,寻找灵感。”崔玉清说,他们坚持边制作边验证,确保烘干器的效能。


  崔玉清干劲十足,2010年10月又主持设计、研制了XHC-II型农户科学储粮仓,不仅成本低且储粮安全,减损效果良好。


  这两项科研项目均达到国家先进水平,解决了粮食检验、仓储行业重要技术设备问题,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匠心坚守,精益求精,一切努力换来的是市场的认可与肯定。崔玉清以初心、“粮”心和匠心,助推金裕米业生产的“吉裕”牌大米畅销全国,被杭州G20峰会组委会评为指定用米,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荣获首批“中国好粮油”产品称号,入选吉林大米十大特优企业等。如今,企业生产的大米产品正借助“吉林大米”公用品牌东风,成为越来越多百姓餐桌的主食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