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箭航天、屹信航天等商业航天企业密集闯关资本市场;创业板正式启用第三套上市标准;禾元生物成为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重启的首批受益者……这些鲜活案例都是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不断提高,引导各类要素资源加快向“新”集聚的生动写照。
“十四五”规划进入收官阶段,以“两创板”改革为抓手的资本市场新一轮全面深改有望加速推进:推动进一步深化科创板改革的“1+6”政策措施落地见效、推出创业板改革一揽子举措、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政策从融资端、投资端和产品端协同发力,将共同引领资本向“新”而行。
融资端:增强制度包容性与适应性
“十四五”期间,覆盖发行、上市、再融资、并购重组等全链条的制度改革,大幅提高了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治理结构科技创新企业的融资便利性。改革的脚步从未停歇。在首发上市方面,推动科创板改革举措落地、推出深化创业板改革等一揽子举措备受市场关注。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建议,以科创板改革为抓手,进一步提高资本市场包容性。尽快推动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典型案例落地,扩大政策的示范带动效应。适时将科创板“预先审阅机制”“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推广至创业板、北交所。
在并购重组方面,制度创新有望激发支持硬科技企业发展的新需求,并购标的含“新”量有望持续提高。
中国银河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杨超认为,随着新兴技术不断发展和快速迭代,科创企业需要通过并购重组获取核心技术和市场份额,提升产业协同效应。同时,相关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也为科创企业并购重组提供了更灵活的资金支持、更包容的制度环境和更清晰的市场预期,预计这一趋势将进一步深化。
投资端:助力创新资本形成
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参与投资了九成的科创板和北交所上市公司、过半数的创业板上市公司,“十四五”期间,耐心资本的“孵化器”“加速器”“推进器”效应持续释放。
未来,更大力度培育壮大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扎实推进公募基金改革,促进畅通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募投管退”循环仍是重点。
在募资端,营造稳定透明、保护创新、鼓励探索的宏观环境,加快构建支持“长钱长投”的政策体系,仍将是助力创新资本形成的重要举措。
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李湛表示,培育一批真正懂科技、有远见的专业投资机构至关重要,这些机构能更好地发现价值、管理风险,并陪伴企业成长。同时,可以考虑对投资于早期科技创新且持有期较长的资本给予一定的财税政策倾斜,以示鼓励。
在投资端,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正成为创业投资和股权市场中的耐心资本,有望激发创投新活力。
产品端:提升服务科技创新适配性
“十四五”期间,资本市场产品端持续发力,服务科技创新的适配性不断提升。资本市场支持新兴产业方向明晰,更多适配科技创新的产品值得期待。
加大多层次债券市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是激活创新资本动能的重要一环。
华泰证券研究所所长张继强表示,科创债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有望增加,金融科创债、优质民企科创债的发行可能增加。
在支持科技创新政策导向下,更多硬科技赛道ETF产品有望获批。华泰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沈娟认为,有关部门已提出,编制更多科技创新指数,开发更多科技创新主题公募基金和相关期货期权产品。金融业支持科技发展或将为科技类ETF提供新的市场机会,为行业增添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