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中医药融合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时代的刚需,更是中医药守正创新的必由之路。”5月10日,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召开的中医药交叉学科和智能科学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如是说。


当前,中医药大模型将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为中医药研究、临床应用和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人工智能究竟该如何为传统中医药赋能?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表示,主要应从三个方面发力:中医药理论的科学阐释、中医药临床疗效的精准化研究和人才培养。中医药传承数千年,积累了海量的中医诊疗相关数据,但是对中药背后隐藏的知识、规律、经验进行挖掘存在极大困难,阻碍了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对中药名词术语的标准化、规范化,以及对它的内涵和外延的明确需要进一步实现科学的阐释。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陈榕虎也表示,当前,人工智能赋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仍存在方向碎片化、数据孤岛化等困难和挑战。为此,他建议,要深化理论革新,推动认知升级;要系统挖掘中医经典理论的内在逻辑,建立可量化、可验证的辨证论治模型;强化跨学科团队联合攻关,优化对脉象波、舌象光谱等特色数据的处理能力,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伦理框架,着力破解“数据隐私”与“共享开放”的矛盾。


同时,要突破技术瓶颈,拓宽应用场景。国家层面应进一步重点支持人工智能在中医药领域的多场景渗透,探索AI驱动的中西医协同诊疗模式。


此外,要构建协同生态,打造创新共同体。建立跨机构数据共享平台,推动全国性中医药智能技术协作网络,强化标准的互通互认,促进算法、算力、数据的开放共享。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支持高校开设“中医药+AI”交叉学科,编写相关教材,实现复合型人才自主培养等。


“中医药与人工智能的融合不是简单的‘1+1’,而是一场深刻的范式革命。让我们携手攻克理论壁垒、打破数据藩篱、创新应用场景,让千年岐黄之术在智能时代焕发新机。”陈榕虎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