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中,吉林省连续15次摘得金奖,创下全国金奖总数第一的纪录,是当地持续强化优质水稻“种子芯片”支撑,擦亮以吉林大米为代表的“吉字号”农产品品牌的生动实践。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种业振兴是关键。依托东北黑土地的天然禀赋,吉林率先开展稻米食味品质研究工作,构建稻米优良食味评价体系,科研团队历时20余年持续攻关,成功将大米“食味值”这一核心指标提升至国际领先水平。同时结合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高效聚合高产、抗逆基因,实现“高产”与“好吃”兼得。


在吉林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农业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吉林大米品质跃升的核心引擎。


“科技创新是吉林大米持续领跑的关键密码。”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凌凤楼说,“依托三江实验室这一创新平台,我们聚合了世界各地的优质水稻食味基因,不断通过南繁加代、聚合改良基因,打破东北育种一年只能一代的困局,实现南繁一年三到五代育种进程。”育种的加速,大幅缩短了优质品种选育周期,形成育种的“加速器”。目前,实验室已建成1.7万份种质资源库,年培育优质水稻新品种十余个。


“好吃的品种得用好吃的方法种出来。”凌凤楼说,实验室创新运用提高插秧密度、降低氮肥用量、晚断水早收割、自然风干降水、低温储藏等优质食味配套的科学栽培技术,通过“良种+良法+良技”的系统创新,大大提高了大米的食味值,让吉林大米实现了产量、品质、效益同步提升,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板。


从实验室的基因密码到黑土地上的丰收画卷,吉林大米以15项金奖解锁了“中国好粮”的品质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