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人的故事,几百年间一直在抚松大地流传。G331国道上的抚松林海深处,流传着头道松花江之源和人参的隐秘逸闻,此河被称为“人参河”。


20多年前,我认识了撰写抚松县第一部人参故事书籍的组织者张克勤老人。他年轻时从军,喜欢民间文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表彰过的民间文艺家,曾对我说起过“人参河”的故事:“头道松花江是一条有故事的河流,我在这条江边长大,小时候就听说过人参在水里的故事。漫江和锦江一慢一快汇合起来,形成头道松花江,因为森林茂盛,出产栋梁之材,木帮云集。但由于地势险要,放排人走到这里非常小心。有一天,无风无浪,木排缓慢向下放流,走到东岗西江村的稳水流域,忽然有人看见水里有人参的影子。木排上的人抬起头向上寻找,然而高高的悬崖上什么也没有。随着木排一直向下流,他们最终也没有看到人参。于是,这件事成了一个传说。大家都说,也许这株人参长在松花江里,人们就称这一段河流为‘人参河’了。”


张克勤老人去世多年后,我依然惦记着“人参河”,它在哪里呢?


我们考察G331国道历史文化时,决定去寻找“人参河”。这条路边就是长白山园参的发源地。据《抚松县人参志》记载和推测,在1686年以前,参农就在抚松种植园参了。这个发现是有依据的,1987年11月2日,《抚松县人参志》主编陈福增、编辑杨春峰为考察抚松园参栽培历史,在抚松县东岗镇林场副场长朱焕祥的指引协助下,踏访到抚松县东岗镇西江村老参池底子的相关记载,选伐一棵高21米、直径0.54米的榆树,查年轮认定已生长了231年,按参后自然还林生长规律推算,参池底子距今400年以上,即公元1567年,也就是明朝隆庆元年,可见抚松是长白山地区栽培人参的发源地之一。


G331国道沿线风景悠远,东岗的山坡上随处可见长长的参棚。园参来自山野,长于参农的呵护,成于自然的馈赠,是满载着大山灵气的宝贵之物。


“人参河”是人参往事江海中微小的一滴,却同样光耀有趣。西江村作为抚松县东岗镇的一个偏远小村庄,村西北方向就是明朝参池底子的位置。这么一个小村落,怎么会成为人参之乡的源头呢?


唯一的答案可能是与大明吉林水师和郑和下西洋有关系。从记载上看,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军打通了辽东都司到吉林的陆上交通,从此吉林纳入明军势力范围,吉林水师开始兴起。水师创建和训练需要较长时间,建造战舰的船厂更需要时间来进行筹备和建设,木材成为必需品。长白山松花江和鸭绿江两岸的森林因得天独厚的运输条件被最先采伐,西江村紧邻头道松花江,山岗缓坡的大片树木流向吉林,厚厚的腐殖土适宜栽种人参,国家行为产生的附属利益使园参应运而生。


人参不在山里,而在水里,在头道松花江的怀抱中。


清晨的阳光像一缕金丝,轻柔地缠绕在山崖上,我站在松花江畔的碧水前,遥望这条抚松的母亲河。忽然,在江畔的“二级台地”上,我看到林间出现一片顶着红籽的人参,不禁惊呼起来。走近之后才发现是一个林下参园,这是一年中人参籽最为鲜艳的时节。一位看参人走过来,我向他问起“人参河”,向他讲述了“人参河”的故事。他笑了,指了指参园,又指了指头道松花江,说:“这里就是‘人参河’啊。”


我浑身一颤,犹如致敬一般望向头道松花江。大江奔涌,在时光背后,昔日繁华的唐渤海国朝贡道、历史久远的松花江放木排、质朴纯真的长白山采参习俗、艰苦卓绝的东北抗联等多元文化在这里激荡交融,默默讲述着民族文明交融的故事。“人参河”的往事已被传续,变成了传说,又回到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