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年前,一棵绝品“参王”的现世,丰富了一座山城特产之首的气质,其最终被陈列在人民大会堂吉林厅内,向世人展示着中国人参的荣耀。
“露克跌”与大黑山
露水河,一个森林中的生态小镇,位于吉林抚松东北部,G331国道边,满语“露克跌”,意为稠密之意。
“露克跌”多人参。当年《盛京时报》载文称:“山参长白山系山脉之特产物也,然至近年彼等考究地质及产物之成分,依山阴构舍,在附近试栽顾如何研考。终属栽培品质比山参不及十分之一,惟经养植五六年携往江岸市场,每年价额亦达数十万元。神秘之密境遂产神秘之品,信有是耶。”由此可见,清末时期,“露克跌”园参种植业兴起,而最昂贵的野山参依旧是“神秘之品”。
“露克跌”多河。在露水河大森林里,有四条名叫“砬子河”的小河颇具生机。按照由西向东排列的顺序,它们分别被叫作头道、二道、三道、四道砬子河,共同的特征是河谷两岸都是陡峭的石砬子,被层层的森林覆盖着,难于行走。
在露水河三道砬子河和四道砬子河之间还有一座遮天蔽日的大黑山,地名与林海不见天日有关联。
大黑山道路艰险,极易迷路,少有人迹。1981年7月30日,四个放山人沉重的脚步,打破了“露克跌”大黑山的寂静。
一棵来自明朝的人参
1913年,魏声和著《鸡林旧闻录》中记载:“人参清代目为满洲瑞产,列为关东三宝之一。然在光绪初年以前,满洲土地尚未盛行放垦。在半封禁时代,吉林人参不准许人民自由挖掘,一般以刨人参为业之参客,必须由户部衙门领信票,始能入山刨挖。”露水河是清朝的围猎贡山,人参资源在抚松一直比较厚重,保存完好。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露水河一带一直有放山挖参的传统。
1981年的“长白山红榔头”放山季如约而至。7月20日,抚松县北岗镇村民王忠全、巩力新相约去放山。当时,王忠全年近半百,是远近闻名的放山把头,巩力新小他20多岁,两人是忘年交,曾经多次在一起放山。王忠全早年闯关东到北岗镇,他是家中老四。那一年,他的二哥王忠华从山东日照赶来看望他,王忠全决定带着二哥到山里见识一番。三人商量路线时,邻居董德双来了。那一年,董德双19岁,从来没有放过山,央求三人带上自己。
进山后,四人决定“放一棍”。“一棍”是指十天时间,“放一棍”即有无收获十天后都要下山,所带食物也要够吃十天。他们在没有人迹的森林秘境里苦苦寻找了九天,都没能“开眼”,连参叶也没有找到一片。7月30日,放山第十天早上,王忠全决定带领大家下山。董德双说:“把头,还有十几张煎饼,咱再坚持一天吧。”王忠全同意了。
下午3点多,他们不知不觉走到三道砬子河和四道砬子河中间的大黑山南坡。董德双走到一处半山腰的小平台,平台边有一棵两人合抱也不能相连的高大椴树,他在喘息之际忽然见树下有一簇类似“山芍药”的植物,长有三个芦头,每个芦头四品叶。再看叶子,比普通参叶的颜色深,而且硕大,又不顶“红榔头”。董德双踌躇不定,找来王忠全。王忠全在这个季节从未见过这种不长“红榔头”的“棒槌”,也不能断定这是否是人参。于是,他挖开芦头仔细辨认,确是人参,大人参边还有几棵小参。
王忠全立即取出“棒槌锁”,缠绕在人参的茎秆上,俗称“锁住人参镇住宝”,随后开始用颤抖的双手挖参。巩力新和董德双打起火堆。这时,风云突变,电闪雷鸣滚滚而来,十分钟后,暴雨戛然而止。
一切是这样突然,一切是这样奇特。四个多小时之后,整苗山参完整地呈现在他们面前。这是一苗老山参,长有三个芦头,已历经多次转胎重生,皮纹十分苍老,体态富有灵性。地上部分呈并列状伸出三枚茎,两枚为少见的五品叶,一枚为四品叶,枝叶茂盛;地下芦茎部分则分成三段,基部是不长的圆芦,中部是堆花芦,排满呈枣核状的大艼,很密集,顶端共有三枚马牙芦。
老山参的主根已经没有了,现在的根是艼生。放山人都知道,“艼变人参”即不定根生长演变成的人参,它这样大,一定是主根至少长了二三百年才消亡,在轮回重生的过程中,艼体又变成主根,再次活下来,还在身边繁衍出小参。由此推算,主参参龄超过400年。
这是一棵来自明朝的人参。在这秘境里的400余年,它是怎样重生存活下来的,已经无人知晓了。
1981年,抚松县规定各乡供销社收购山参必须送交县药材公司,药材公司收购六等以上山参送交县外贸公司出口创收,六等以下的山参才能自由销售。当王忠全等人将此参送到抚松县城销售时,抚松药材公司和外贸公司的权威人士震惊不已。经测量,这棵山参按老秤计算是9.2两,老秤一斤为16两,合公制为285克,“七两为参,八两为宝”,显然“参王”可谓实至名归。
专家们分析,“参王”生长期约160年,判断它的艼没有再生前,主根生长的年代一定在明朝时期。这件“参王”出土的大事被记录在1989年出版的《抚松县人参志》上,迄今墨香犹存。
“参王”的归宿
抚松“参王”的出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城市时报》《羊城晚报》等20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影响广泛。
1995年,抚松县被评为“中国百家特产之乡”首名,“人参之乡”的殊荣花落抚松。其中,评选硬性条件之一便得益于这棵绝无仅有的国宝“参王”,以及围绕它产生的文化价值。
对于四位放山人来说,与“露克跌”大黑山一别之后,40多年来,他们经历了各自不同的人生。
把头王忠全一辈子没有结婚。2012年,他到汪清县罗子沟帮人看参园,深感年龄不饶人,于是决定返回老家山东日照,投奔一个侄儿。2025年,他已经93岁了,仍然能种地,虽精神矍铄,然而耳聋得厉害,记忆力也严重衰退,对于当年寻得“参王”的经历,许多细节他已经完全不记得了。
当年第一个发现“参王”的董德双,如今已经65岁了。2008年,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来抚松拍摄人参专题,他接受采访,详细讲述了当时更多的细节。董德双放了一辈子山,还多次参加抚松县“三月十六老把头祭祀”活动,担当表演队领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