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总体癌症五年生存率持续提升,已由2015年的40.5%上升至2022年的43.7%。但同时,癌症总体防控形势仍然严峻。


更广泛“防”,扩大癌症筛查覆盖面


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根据2000年至2018年持续监测数据,食管癌、胃癌等我国人群高发肿瘤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逐年下降。专家分析,这与我国逐步推广上消化道肿瘤筛查有着直接关系。


国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赫捷介绍,以国家癌症中心承担推进的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为例,截至目前,已推及全国31个省份104个城市,覆盖约700万人群。


从农村妇女宫颈癌、乳腺癌“两癌”筛查,到淮河流域癌症早诊早治项目;从国家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支持,到部分地区将重点癌症筛查纳入政府民生项目……我国逐步形成一整套覆盖多癌种的筛查模式。


不过,癌症筛查仍存在可及性不均、部分筛查质量不高等问题。为此,国家癌症中心牵头制定了肺癌、胃癌等七个常见癌种的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旨在提升筛查与早诊早治的连续性,扩大覆盖人群,减少健康差异。


更规范“治”,提升基层诊疗能力


降低癌症发病率、死亡率,除了做好预防与早诊早治,还有一个关键是规范化治疗。


在不同医院接受癌症治疗,能否达到“同质化”高水平?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刘金峰表示,要推进癌症治疗的管理规范化,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建设,通过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方式,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癌症防治能力,实现医疗资源的纵向流动与共享。


更快攻关,突破防治关键技术


“通过医学界和产业界紧密结合,现在前沿的癌症预防、治疗手段在我国是可及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表示,要持续推动癌症科研攻关,加快癌症防治关键技术的突破,打造癌症相关产业集群。


数据显示,过去十年,我国抗肿瘤新药获批增幅明显,累计已达208种。国内自主创新药物也显著增加,2024年占比超过六成。


不仅抗癌药物在创新,更便捷、更适宜的癌症诊断和治疗器械也在加快研发。科技攻关还进一步瞄准基础科学和关键技术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