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的服务效率越来越高,各企业专注于产品质量安全的提高,致力于给客户带来更好的产品体验。本文主要介绍如何通过加强风险监控来提高产品质量安全。
关键词:风险监控;产品质量安全;有效途径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生活中所需物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消费者更倾向于使用那些质量合格的产品。因此,各企业要努力通过加强风险监控来规避生产劣质产品的风险,进而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客户的满意度。
一、风险监控的现状
风险监控工作体制机制,是质监部门在转变产品质量监督职能、提高行政效能方面采取的重要举措。开展风险监控工作,能够及时捕捉、分析、研判各种风险信息,并将风险研判结果反馈给其他环节,指导其他环节有效开展风险处置工作,从而增强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监管成效。
二、加强风险监控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风险监控人员安全风险意识一旦出现风险问题,不仅会危及生命财产安全,而且还会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强风险管理,可以有效控制产品安全风险的发生,有效提高监控人员的安全风险意识,使他们认识到风险监控的重要性。客户是购买产品的主力军,如果产品的质量得到肯定,那么会有更多的客户选择再次购买,甚至将该产品介绍给亲朋好友,这种留住老客户、发展新客户的营销模式有助于提高产品的销量。加强风险监控,可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安全,让客户放心地购买和使用产品[1]。
(二)强化生产过程控制无视风险会导致企业员工工作散漫,不重视产品质量,最终导致产品销量惨淡,使企业蒙受损失甚至面临倒闭。加强风险监控不仅可以有效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发生的几率,还可以提高企业各部门的工作效率,提高各部门对产品质量的理解能力,监督企业员工的工作流程,助力企业规范化运营。
(三)有助于企业发展加强风险监控有助于企业发展,一方面,加强风险监控可以让企业的运营体系更加完善,有效督促各部门的工作,降低生产产品的安全风险等级,提高产品的销量,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另一方面,当企业发生产品安全风险事故时,风险监控部门可以第一时间采取解决措施,弥补客户的损失,降低事故造成的影响。
三、风险监控的常见问题
首先,风险监测结论的定位不够明确。目前,全国的风险监测结论均以现有标准作为项目检测和判定依据,忽视了风险监测在质量安全风险隐患评估中的作用。其次,风险监测的预警处置机制还不够完善。第三,风险信息的共享和传递缺乏高效的交流平台。目前,风险监测信息的交流存在多头发布、互相矛盾、误导消费者等问题。第四,对风险处理技术的扶持力度不够。风险监测的核心是发现和解决潜在或未知的风险,对风险的预警处理对企业来说意味着技术更新、生产工艺升级、人力物力成本增加,这一定程度上约束了风险预警处置的发展。最后,公众对风险监控的认知不够,需要大力开展公益宣传。
四、加强风险监控的有效途径
(一)完善风险监控工作流程风险监控是政府部门从产品计划、实施、后处理等环节对未上市商品的各项参数进行监控,针对产品的经济效益与风险影响进行分析,对风险进行等级划分,重点监控产品质量。由于风险事件对于经济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企业一定要请专业人士全面分析产品性能,完善风险监控工作流程,做好风险识别、分析和评价工作,确定产品质量的风险等级,向社会发布风险警示,提醒消费者关于产品的注意事项。在风险监控工作过程中,一旦检测出产品质量不达标,企业要进行相应整改,严禁发布不合格的产品。此外,相关部门需借助大数据技术,对监控数据进行全方位分析,更好地提高风险监控工作效率。
(二)关注民生消费企业想加强风险监控,就要关注民生消费情况,开展产品质量风险监控。对于消费者的消费情况,在生产产品之初,企业可通过问卷等一系列调查,定位产品的价格,同时保证产品质量。企业还可以开展促销活动,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为了消除消费者购买时的顾虑,企业可开展产品质量检测活动,让消费者在挑选产品时无需担忧质量问题。企业要坚持客户至上,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获取收益。
(三)及时发布信息消费者作为企业的服务对象,有权了解产品的质量参数,企业要敢于公开自己的产品参数,让客户足够了解产品,这有利于提高客户的购买力。产品的质量安全风险信息包含企业产品的质量情况,企业在对风险进行评估后,要公布风险等级,并提醒客户使用产品的注意事项。产品信息资源的共享可以更好地提醒客户,避免一些安全事故的发生,也可以减少安全事故对企业造成的影响。企业在对产品进行优化后,要将信息公布出来,对客户实施透明化销售,这有助于企业利润的增长。
结束语
企业的风险管理决定了企业运营的风险高低,因此,企业一定要加强风险监控,从产品生产的各个方面进行预防,尽量降低产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保证企业的信誉不受影响。同时,坚持客户至上的销售理念,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1]蒋文周.狠抓质量安全深化质监改革———贵州省黔东南州质监局深化改革保障质量安全纪实[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6,(10):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