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肿瘤诊疗仪器为代表的高端医疗设备技术含量高、制造工艺复杂、资金投入大。我国在该领域起步较晚,长久以来,国货的市场占有量远不及“洋货”。
近年来,国家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不断推进政产学研医融合发展,并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使我国抗癌装备持续上新。
“火眼金睛” 精准打击
肿瘤诊疗设备有哪些?“在诊断方面,从X光机、超声到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核医学同位素(PET)、磁共振(MRI),再到PET/CT、PET/MRI强强联合,肿瘤诊断仪器越来越精细敏感,炼就一双‘火眼金睛’,能更早更准地发现肿瘤的藏身之地。”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放射科主任张贺诚说。
国货精品 物美价廉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长赵自林表示,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提升,我国医学装备行业持续突破技术壁垒,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2023年11月,国产首台质子治疗装置在上海瑞金医院正式“上岗”,其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基本实现自主化。2023年6月,国内首台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获批,打破了达芬奇机器人等国外产品的长期垄断……
国货崛起让广大肿瘤患者能用更少的钱看病。以国产质子治疗装置为例,患者每疗程费用从使用进口设备的28万元降至最多17万元,且国货的治疗效果不输国外产品。
医工融合 高端智能
尽管我国高端医疗设备已取得不少突破性进展,但仍应正视现存短板。赵自林表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疗装备行业起步较晚、发展时间短,面临人才队伍不够齐、核心技术缺乏等问题。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射治疗中心医学物理师、副研究员马攀看来,若要使更多新型肿瘤诊疗仪器加速临床落地应用,应在人才队伍培养、医工交叉融合等方面下功夫。尤其是高端医疗设备涉及多学科交叉,应着力完善医学物理师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机制,激发他们的创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