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在长春市双阳区的东大鹿业养殖场里,几只“社牛”的梅花鹿甩着点缀白点的尾巴,亲昵地蹭着记者的手心。7月31日,“鹿”遇双阳——探秘“中国梅花鹿之乡”媒体采风活动热闹开场,来自多家媒体的记者们循着鹿鸣,走进这片有着300多年养鹿史的土地,解锁从养殖场到餐桌、从实验室到博物馆的全链条“鹿密码”。
刚踏进东大鹿业,就被满场灵动的梅花鹿“圈粉”。这里是拥有全国唯一“国审新品种‘东大梅花鹿’培育单位”和“国家‘吉林梅花鹿’保种场”两张“金字招牌”的单位。这里存栏近6000只梅花鹿,其中“东大梅花鹿”可是响当当的“国审新品种”。据长春东大鹿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段景玲介绍,“东大梅花鹿”品种历经26年持续选育,具有鹿茸产量高、质量好、成熟早、种用及生产利用年限长,遗传稳定、适应性广等特点,每年可向社会提供优质梅花鹿1000头以上,带动农户300户。鹿茸产量每年达八吨,年营业收入达7000多万元。记者们忍不住拿起奶瓶投喂刚出生不久的鹿宝宝,小家伙们探头抢食的模样,成了镜头里最鲜活的画面。
离开养殖场,科技感扑面而来。在吉林省中鹿鹿产品检验检测有限公司,实验室里的先进检测设备正“盯着”一份份鹿茸样本。鹿茸里含有哪些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是否有违禁添加,都逃不过它们的“眼”。感官鉴定室主任刘晓新拿着一只鹿茸向记者展示它的独到之处——上边印着的二维码,正是这只鹿茸独一无二的“身份证”。作为全国少有的专业鹿产品检测机构,这里不仅为鹿产品质量把关,还和高校合作研发新标准,让“双阳产”鹿品既有口碑又有“身份”。
走进东鳌鹿业的产品展厅,同样满眼惊喜。以鹿为主要原料的滋补食品、保健食品、鹿茸化妆品、养生酒等系列产品,一“鹿”飞奔,成为创新科技赋能鹿产业的真实写照。东鳌鹿业集团综合部部长姜宁透露,最新研发的化妆品已完成生产,即将亮相,这让媒体团里爱美的女生们提起了兴致。从滋补品到日用品,科技正在让古老的鹿产业玩出新花样。
采风途中,“鹿四代”尹明迪的故事格外动人。这位放弃都市生活返乡的年轻人,不仅接手了锦龙鹿业,还琢磨着用直播带火鹿产品。“太爷爷是围场里的养鹿人,爷爷办起私营鹿场,现在该我把这门手艺传下去了。”他指着展厅里琳琅满目的鹿制品,眼里满是自豪。
而在春雨鹿产品加工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演示的刘氏鹿茸煮炸技术更是让人叹服,沸水翻滚中,鹿茸渐渐定型,这门从咸丰年间传下来的手艺,至今仍是保存鹿茸的好办法。这项非遗技艺传承到刘昊手中,已经是第五代了。“这手艺传了几代人,每道工序都是对品质的坚守,也是咱双阳鹿文化里最实在的传承。”每一道工序都大有讲究,如今刘昊还在温度、湿度等加工条件上,融入了现代化手段,让非遗传承插上了智能的翅膀。
最后一站的梅花鹿博物馆,成了文化探秘的高潮。百年老槐树下,身着传统服饰的艺人跳起了神秘的鹿神舞,鼓点声里仿佛能听见远古的回响。馆内,1242件展品诉说着双阳的鹿史:从青铜时代的鹿角化石到清代围场的养鹿器具,再到现代的鹿主题书画,以及1995年国务院授予的“中国梅花鹿之乡”证书,都在熠熠生辉。讲解员指着一幅老照片说:“你看,当年这里的鹿茸才几斤重,现在20斤的都常见,这就是双阳鹿业的成长史。”
一天的行程里,记者们既看到了梅花鹿奔跑的野趣,也见识了实验室里的精密检测,触摸到了非遗技艺的温度。正如双阳区的工作人员所说:“我们有33.8万只梅花鹿存栏量,更有全产业链的硬实力。”从康熙年间的“盛京围场”到如今的“中国梅花鹿之乡”,双阳正用自己的方式,让鹿文化讲述得更精彩、鹿产业走得更长远。
暮色渐浓,养殖场的鹿鸣声再次响起,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与鹿的千年缘分。而这场采风活动,不过是双阳鹿故事的一个新篇章——未来,这里的鹿鸣,定会传得更远、更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