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片原切人参冻干片裹上黑巧或白巧,将人参冻干片和奶茶粉混合冲出一杯奶茶……在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东响水村的博大农林长白山人参生产研发基地,“活力中国调研行”记者们感受到了人参“大变身”的魔力。


在吉林博大农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人参的可能性远超想象——这里不仅有全须参、人参酒、人参蜜片,还有红参烟酰胺蓝莓汁饮品、红参金箔香皂等各色时髦产品。“从1.0时期的人参切片、打粉,到2.0时期的人参产品深加工,我们开发了近350款产品,年加工鲜参约1000吨。”公司负责人王淑范说,“丰富的产品线让人参正成为更多年轻人的选择。”


“参”机盎然离不开科技力量加持。步入整齐明亮的生产车间,人参经过分选、清洗、风淋处理后,被送上全自动生产线。“我们与省内高校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拥有五项制参发明专利。”吉林博大农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顾问王晓航说。


近年来,吉林建立了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机制,推行“一参一码”溯源,培育人参品牌,全产业链产值正向千亿级迈进。“人参产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我们更有信心了。”王淑范说。


“公司乘势而上,产品不仅入驻国内精品商超、各大电商平台,还通过天猫国际、京东国际、海外独立站等积极出海。”谈起公司发展,王淑范成竹在胸。


科技赋能,让一些农产品从“靠天吃饭”到“数据说了算”。在长春市九台区马鞍山村,六个智慧大棚里的甜瓜得到保姆级别的照料。在这个松林苍翠、小河潺潺的美丽乡村,设施甜瓜科技小院的研究人员们已经扎根数年。


“嘎嘎甜!”00后小伙儿、科技小院技术员杨晨掰开一个“博洋九号”甜瓜,邀请记者品尝。“我们的甜瓜是被精心呵护长大的,自然生长75天以上,今年头茬的甜瓜卖到了30元一斤。”杨晨高兴地说。


杨晨大三时来到科技小院实习,去年从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毕业后,他正式成为一名甜瓜技术员。“我一个人就可以管理六个大棚。”杨晨打开微信小程序展示起来,只见棚内温度、湿度等数据一览无余,轻触屏幕,还可以对植物进行补光、水肥一体化灌溉等。“智能大棚的寒地双层纳米膜如同透光棉被,让植物在冬季暖洋洋。冬天下雪时,远程打开震雪器,棚顶就能自动除雪。夏天如果气温超过35摄氏度,后坡窗就会自动打开。”


“以前的甜瓜在地上长,如今在棚里吊起来种,两侧都有光照,不会有阴阳面,糖度更均匀。也不用担心下大雨,瓜就不甜了。”提起甜瓜,杨晨滔滔不绝,“从前一年只能种一茬甜瓜,亩产3500斤到5000斤,现在通过智能大棚至少能出三茬,亩产达1.5万斤。”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支持科技小院扎根农村助农惠农。在吉林全省,科技小院总数达168家,覆盖全部县域,科技人员扎根白山松水间的田间地头,近三年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1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