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与13个国家的41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新建24个中外联合研究中心和国际联合实验室;东北师范大学和加拿大魁北克、法国巴黎的学者们合作开发聚合物固态电池;吉林农业大学联合赞比亚大学成立“赞比亚农业科技育人一体化平台”……近年来,在国际产学研用的舞台上,吉林高校活跃的身影处处可见。


双向交流
筑牢国际合作友谊桥梁


吉林是科教大省,始终高度重视国际交流对教育与科研发展的推动作用,积极举办各类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致力于打造一个个汇聚全球智慧的交流盛宴。


2024年9月20日,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长春)在吉林大学开幕,吸引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哈特穆特·米歇尔院士在内的55位外方嘉宾,以及承办院校校长、专家学者等约300名中方嘉宾参加。几天后,作为会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的文化精神———中俄艺术教育绘画作品展”在长春拉开帷幕……


据统计,仅2024年9月至11月,就有来自33个国家的外方嘉宾约700人、中方嘉宾约7200人来到吉林省,参加了46个分会场的学术活动。其间,吉林省揭牌成立三个国际联合实验室(成果转化基地),签署了三项国际合作交流协议,新聘外方导师206名,达成合作24项。


这样高规格的会议和活动,为吉林省高校与国际顶尖教育机构、科研团队搭建起了沟通的桥梁。


双向奔赴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水平


每年秋季,吉林稻田连绵。站在试验田旁,来自赞比亚的留学生斯慕士·利斯瓦尼索仿佛嗅到了万里之外的家乡气息。


2008年,吉林农业大学承建中国援助赞比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学校选派百余名专家教授,举办农业机械化、食用菌栽培等培训班,斯慕士便是当地学员之一。2022年,他又参与了吉林农大在赞比亚的中非农业发展与减贫示范村建设项目,帮助中国的食用菌和本地鸡养殖技术在当地推广应用。2024年,中赞两国迎来建交60周年,吉林农业大学成功入选教育部“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计划”。两国农业合作的深度延续,也让斯慕士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使命:将更广泛的中国农业技术与智慧播撒到非洲的广袤土地上。


其实,在吉林省内高校,像这样的“双向奔赴”比比皆是。吉林大学与欧洲科学院院士、意大利特伦托大学福斯托·准奇利亚教授致力于人工智能与教育、健康和文化领域的交叉研究与应用,研发智慧健康诊疗系统和仿生健康装备,构建全球数据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的多模态古文字知识图谱;东北师范大学与加拿大魁北克水电研究院、法国巴黎第六大学的学者合作开发聚合物固态电池,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实现量产,是未来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行业的重要技术支撑……


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不仅能提升吉林省内高校的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和水平,也能助力各国、各高校优质科技成果落地吉林,为吉林省的创新需求在全球寻找更多合作伙伴和解决方案。


双向吸引
紧扣时代发展育人需求


人才是科技进步的主要推动力。吉林始终坚持以“教育链”吸引“人才链”,以“人才链”赋能“创新链”,探索集群式引智模式,以柔性引进合作导师、产业导师等方式,组建配合高校专业调整的“智囊团”,培育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储备军”。


吉林大学未来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首批建设了先进能源与环境材料、高压科学与技术、毫米波技术与应用、先进金属材料等九支中外联合科研团队,以“大师+团队”模式开展联合攻关,产出系列标志性原创性科研成果;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依托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机制和医院预留医师计划、海外优青培育计划等系列人才新政,与日本筑波大学附属医院质子线治疗中心共建吉林省肿瘤精准一体化诊治国际科技合作重点实验室,持续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对接,构建国际产学研用合作良性生态循环……


众多中外合作共建的高端科研平台激发了吉林省人才资源的集聚效能。未来,吉林将纵深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打造科技创新“强磁场”、拓展国际合作“朋友圈”,推动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学术共生、文化共鸣,不断开创国际产学研用合作新局面,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吉林新篇章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