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曾经耗时三小时才能完成的深部脑组织病变损毁术,如今仅用一个小时就能完成。这背后,是国产SR手术机器人的加持。2024年,该院功能神经外科应用国产手术机器人完成超过1200台手术,标志着我国高端医疗装备实现重要突破。
手术更精准高效安全
什么是手术机器人?以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为例,它主要由手(多自由度机械臂)、眼(高精度视觉系统)和脑(高性能手术计划及控制系统)三大核心模块组成。目前,手术机器人通常应用在普外科、骨科等领域。
精准是手术机器人的核心优势之一。北京天坛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张建国介绍,在癫痫病灶定位、帕金森脑深部电刺激等复杂手术中,机器人可融合CT、MRI等多模态影像,形成亚毫米级手术路径规划,让手术更加精准。
全国政协常委、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说,相比传统开腹手术,手术机器人能将手术视野扩大数十倍,机械臂可在狭窄解剖区域中完成360度灵活穿行,完成高难度外科动作。机械臂有稳定器,能有效防止因术中手抖划伤神经和血管等意外,显著增加手术安全性。
在手术效率方面,张建国以SEEG电极植入术为例:“传统方式植入十根电极需120—180分钟,而使用手术机器人仅需40—50分钟,甚至更快。”
自主创新打开突破口
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长期被达芬奇、美敦力等跨国企业主导,近年来,中国医疗科技企业正通过自主创新打开突破口。《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2024版)》显示,2024年,境内企业获批手术机器人七款,进口产品四款,国产设备占比约64%,较三年前提高42%。
经过多年自主研发创新,国产手术机器人多项关键技术领跑全球。“真正的突破在于构建起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蔡秀军说,从核心部件国产化到5G远程标准制定,我国正在手术机器人领域形成完整创新链条。
产业升级需合力攻关
机械臂是手术机器人的核心部件,目前,国产医用机械臂在稳定性、精准度方面,还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求。
蔡秀军表示,现有手术机器人缺乏精确的触觉反馈,影响医生对组织的感知,这可能导致医生在手术操作过程中无法精准控制用力大小。此外,不同厂商的手术机器人技术标准不统一,影响设备兼容性和数据共享。
如何突破困境,实现国产手术机器人的升级跃迁?
张建国建议,机械臂厂家与医疗设备厂家加强合作,医生与工程师强化协同,早日开发出满足医疗需求的高质量国产机械臂。同时,要进行国产手术机器人的适应证拓展研究,扩展应用场景。
数字技术是助力国产手术机器人高质量发展的一股东风。张建国认为,国产手术机器人要融合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向智能化、自动化、智慧化方向发展。
在政策方面,蔡秀军建议,应围绕手术机器人应用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伦理准则,确保责任清晰,并加强数据安全保护。同时,应将手术机器人应用纳入相应临床指南,并给予其更加合理的医保政策支持。
从“跟跑”到“并跑”,国产手术机器人正书写中国“智”造新篇章。在多方协力下,国产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更多硬核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