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的政治责任。在全国粮食产量排行榜上,黑龙江、河南、山东、吉林、安徽、内蒙古、新疆七省区连续多年名列前茅,2024年粮食产量也都有新的突破,为落实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做出各自贡献。全国两会召开之际,七个“尖子生”挖掘各自增粮密码,在这个春天相互交流,在秋季争取有更大的收获。


吉林:护好黑土地端稳“金饭碗”


春回大地,万象“耕”新。购农资、选良种、学技术……黑土地上处处洋溢着火热的现代农业备耕景象。


作为中国“粮食版图”上的“优等生”,2024年,吉林坚决扛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将粮食生产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置,坚持稳面积、提单产两手发力,全方位、系统性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粮食总产853.2亿斤,稳居全国第四位;粮食单产971.7斤/亩,居全国粮食主产省第一位;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面积3800万亩以上,居全国首位……


吉林87%以上的耕地是黑土地,90%以上的粮食产自黑土地。为把保护黑土地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根本之策,吉林不断探索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新机制,形成了党政推动、科技研发、农技推广、农民实施的黑土地保护“吉林方案”。今年,吉林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1000万亩,保护性耕作面积新增200万亩,粮食产量预计达到880亿斤以上。


争率先,站排头。看,吉林农业现代化巨轮破浪前行,锚定农业强省坐标,风劲帆满。听,全力守好“大国粮仓”的激昂鼓点,正唤醒这片黑土地的无限潜能,续写传奇华章,未来可期!


黑龙江:跨越1600亿斤新台阶


作为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黑龙江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中国粮食中国饭碗”殷切嘱托,深入贯彻落实“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重要指示精神,扎实开展主要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2024年,粮食作物平均单产提高2.7%,刷新历史纪录;粮食总产量首次迈上1600亿斤新台阶,实现“21连丰”;粮食总产量、净增量均居全国第一,连续15年领跑全国。


从插秧到收割,无人驾驶农机不舍昼夜;从巡田到除草,田间机器人无畏泥泞;从感知天气到监测水肥,地下各类传感器精益求精……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技术等先进的科技手段,实现了从作物种植到产品加工、销售的全链条智能化管理。


黑龙江的增粮密码,是肥沃黑土地的慷慨馈赠,是现代农业科技的智慧结晶,更是无数龙江人的倾情奉献。站在1600亿斤的新台阶,望向1800亿斤的奋斗目标,在这个春天,奋斗的龙江又开始描绘新的丰收画卷。


河南:“粮”策领航“豫”见丰收


2024年,河南粮食总产量1344亿斤、居全国第二位,小麦单产、总产均稳居全国第一位。河南粮食总产量连续八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成绩的背后,河南“粮”策持续发力。


河南省委、省政府规划建设“中原农谷”,58家省级以上科研平台、82家种业企业入驻,11家种企进入国家阵型企业行列,聚焦全种业发力,实施农业良种联合攻关,小麦制种能力居全国首位“,新麦26”推广面积超过600万亩、居全国同类第一位。


河南省积极实施增产技术集成推广行动,探索出小麦深耕耙压整地、“一喷三防”等关键技术措施,努力把“专家产量”转化为“农民产量”。依托全省1.3万余名基层农技人员,河南开展“万名科技人员包万片”技术服务活动,对大面积单产提升示范区包片指导,打通科技下田地的“最后一公里”。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建良田、育良种、施良法、用良机、推良制,河南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探索形成粮油作物大面积均衡增产的河南模式,为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持续发力。


山东: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


山东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责任重大。近年来,山东坚定扛牢责任,大力实施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推动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五良”集成落地,着力推动德聊“吨半粮”、鲁西南、汶阳田等六大引领区创建示范,实现平原、山地、丘陵、盐碱地全面提升。


坚持“藏粮于地”———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的7759万亩高标准农田,旱能浇、涝能排,亩均增产粮食150斤左右。同时,积极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向盐碱地要更多粮。


坚持“藏粮于技”———选育出“济麦”系列、“山农”系列等一大批高产稳产品种;广泛普及推广深耕深松、宽幅精播、“一喷三防”等关键增产技术。


一系列综合施策下“,齐鲁粮仓”愈发充盈。2024年,山东粮食总产1142亿斤,连续四年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


2024年年底,山东省政府印发《山东省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山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1200亿斤左右。山东将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基础上,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努力提升单产水平,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安徽:江淮粮仓勇担当


当前,安徽各地陆续进入春管春耕时节,江淮大地勃发农业新气象。


从精细的播种到高效的灌溉,从科学的施肥到智能化的田间管理,如今,越来越多的各类智能化农业机械在田间地头“大显身手”,江淮大地的农业生产处处“科技范”。


去年,安徽粮食产量836.9亿斤,总产连续八年站稳800亿斤台阶。以占全国4.3%的耕地,生产了全国6%的粮食,每年净调出粮食200亿斤左右,是全国五个粮食净调出大省之一。


五谷丰登,离不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安徽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51.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6%、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均全国领先。


近年来,安徽聚力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质量,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同时,高水平建设江淮粮仓,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粮食生产支持保护,让中国碗多装优质安徽粮。


内蒙古:“内蒙古粮”分量更重成色更足


回望2024年,内蒙古“三农三牧”发展浓墨重彩:粮食总产量达到820.1亿斤、实现“二十一连丰”,增量居全国第三。牛羊肉、牛奶产量稳居全国第一,乳肉薯绒等七条重点产业链产值突破7000亿元,全国人民的餐桌上有了越来越多来自大草原的绿色食品。


加强粮食和重要农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内蒙古实力,更是内蒙古担当。内蒙古持续聚焦“地水种技、粮肉乳草”,坚持产量产能、生产生态、增产增收一起抓。


2025年,内蒙古实施“两个一千”行动,统筹利用单产提升工程、绿色高产高效和粮油规模主体单产提升等项目,力争全年建设单产提升示范区1000万亩,辐射带动吨粮田面积1000万亩左右,为粮食增产注入强劲动力。


沃野迸发新活力,牧场风光无限好。从粮食安全的坚实保障到现代农牧业的蓬勃发展,“内蒙古粮”分量更重成色更足。


新疆:昔日戈壁变身“塞上粮仓”


2024年,新疆农业生产再获丰收,全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粮食总产达466亿斤、增产42.2亿斤,连续四年实现增产;粮食平均单产达1050斤,创近11年最大单产增幅,首次跃居全国第一;粮食总产在全国的排名由2023年的第15位上升到第13位。新疆正从昔日戈壁变身祖国的“塞上粮仓”。


增产背后是生产能力的持续提升。2024年,新疆坚持蓄水、节水、调水、增水统筹发力,推动复垦撂荒地、间套复种,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土地效益,扩大粮食播种面积。


新疆特别重视发挥种业“芯片”作用,积极选育推广适宜新疆气候条件的粮食作物品种。同时,积极推广水肥一体化、精量播种等增产新技术,做到良种良法配套协同,全面提升粮食生产综合水平。


住疆全国政协委员、新疆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高级农艺师王威建议,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同时,加强科技支撑,优化完善种业管理政策,切实保护原始创新成果,使科研人员的心血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更好激励育种创新,助推种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塞上粮仓”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