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通河在东北黑土地上蜿蜒342.5公里,流经吉林长春主城区48.82公里,是这座城市当之无愧的“母亲河”。


从高空俯瞰,伊通河宛如一条碧绿绸带,从南向北贯穿整个城区;在河畔绿道穿行,河两岸的风景串连起人们的乡愁记忆,也寄托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心之所向。而治理好“家门前”这条河,既是对民之所盼的呼应,也能体现出一座城的发展理念。


治水·为民 


在长春,这个理念的根本是“以人为本”。治理一条河,改变一座城,归根结底,是要从方方面面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质,提高市民的幸福指数。


从“淤泥堆积、杂草丛生、污水刺鼻”到“河畅景美、百鸟栖息、生态怡人”,从一条寂寞奔腾的河流到“三区五岛十园”的落地繁华,伊通河的综合治理,不仅构建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画卷,也将“水清、岸绿、乐活”的诗意生活图景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


于是,我们总能看到这样的城市四季景象:春季,千株樱花绽放如霞,更有杏花、桃花、北美海棠接连渲染出四季欢歌的帷幕;夏季,顽童们赤脚在河边的沙滩堆起城堡,热爱运动的年轻人沿着滨水绿道骑行,喜欢音乐的朋友们在满眼葱绿的林荫下架好麦克,引吭高歌;秋季,银杏道与枫树林将河岸染成金红,逛完早市的老两口穿过滨河公园满载而归;冬季,河面冰场的笑声和冰滑梯、雪雕、冰爬犁一起装满东北孩子的记忆;还有每年6月的龙舟赛,上演着速度与激情……


这样的画面和情景,早已成为市民生活的日常。这些“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背后,是“以人为本”理念的生动实践。


借水·注魂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伊通河不能没有灵魂,正因为坚持了这样的治理理念,今天,当我们漫步伊通河畔时,才总能在不经意间拾得这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光影岛,得名于“长春是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这样值得铭记的历史荣光;渔航文化公园,镌刻着关于长春渔猎文化和航运文化的悠悠往事;脱胎于“长春市第一净水厂”的长春水文化生态园,是国内难得一见的净水工业文化遗址;影像民俗公园的民族风情园和城市风情园将生态、历史与人文完美融合,共同展示着长春的民俗和影视文化……


一方面,“借水”传承长春的历史文化,另外一方面,“借水”创造不一样的城市文化。


走进长春水文化生态园,建筑、生态与工业文化的融合之美扑面而来。完整保留的不同年代的净水设备,成为展示城市水文化发展变迁的绝佳素材。工业遗产在新时代焕新出文化的味道。


守护历史,也创造未来。这样的传承与创新,正如一直奔涌向前的伊通河,为长春的城市更新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


依水·兴业


因河而生的城市,往往也因水而兴。当伊通河恢复了生态之美,滨河区域就自发成长为商业拓展、产业升级的崭新空间。


在长春工业轨迹公园内,依托公园独有的工业遗产资源和伊通河畔浓郁的露营氛围,以“绿皮火车车厢+帐篷、天幕”形式打造的“火车餐厅集群”一经问世,就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文化内涵吸引了市民的关注。南溪里文旅小镇则将开放街区、滨水商业、公园商业融为一体,引入潮流IP,打造城市级、全时段、全客层、年轻力的伊通河畔水岸文旅目的地。


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项目也在伊通河两岸铺陈开来:坐落于北湖未来科学城核心区的长春新质生产力发展促进中心聚焦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融合互促三大功能,建有成果发布、科创路演、科创沙龙、科创汇、创智港等多个科创服务区。在伊通河南段,总投资33.4亿元的长春净月高新区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也揭开神秘面纱,进入招商阶段。依托伊通河稀缺的生态与人文资源,该项目涵盖数智产业、城市文创艺术、商务休闲与生态文旅四大产业集群,着力打造数字化、智慧化的文化创意产业高端集聚平台。


人们如此热爱长春,因为这是一座“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的城市。正如我们行走在伊通河两岸,每一步都能感受到“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