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中国,美在山川,美在生活,美在每个人的心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点做好全方位扩大内需、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持续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多措并举保障改善民生等工作。”
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是我们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生活之美——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落实好惠民政策,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
做好顶层设计,重视民生建设。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提出有效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强低收入群体兜底帮扶等十项举措,推动民生建设公平、均衡、普惠、可及。
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当前,民生领域政策举措正在加速惠及全民。
从2025年1月1日起,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三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每孩每年3600元的补贴,至其年满三周岁。今年,每千人口拥有三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将提高到4.5个,全国新增普惠性托位66万个。补贴真金白银,增加普惠托位,让更多家庭养得起、托得上。
今年,国家财政承担的城乡居民全国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再提高20元。截至2024年年末,全国设有老年医学科的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6000余个……养老金持续提高,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夕阳红”更加美丽。
“十四五”时期,我国新增布局11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城市医联体建设全面推开。全国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进一步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持续深化医改,群众就医更加方便。
深入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2024年,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8万个。今年,国家将继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等建设,让更多人安居。
民生工作千头万绪,要在老百姓的急难愁盼中找准发力点和突破口,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推出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民生举措,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多感、幸福感、安全感。
共富之美——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
我国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截至6月底,全国累计帮扶超过680万监测对象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
脱贫攻坚的胜利并非终点,而是共同富裕的起点。如何将脱贫成果转化为可持续的发展动能才是最大考验。
变“输血”为“造血”。目前,全国832个脱贫县均培育形成了2—3个特色主导产业,总产值超过1.7万亿元;分类推进帮扶产业提质增效,全国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规模3283.3万人。脱贫产业正在转化为致富产业。
共同富裕不仅体现在消除贫困,还有区域协调发展。近年来,我国深化东西部协作,通过协作补短板、拓市场、添增量,提升西部发展能力。从“山海情”的跨越千里,到“产业飞地”的协同共赢,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之美不断谱写。
共同富裕还体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2025年“三农”工作作出系统部署,明确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从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到共同富裕的扎实推进,中国经济之“美”不是单一维度的线性增长,而是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是亿万人民脸上的幸福笑容。
生态之美——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提出20年。“两山”理念改变了中国、影响了世界,也改变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努力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
强化林草沙治理,让山更青、草更绿。“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强化协同,持续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取得新成效。”国家林草局生态保护修复司副司长刘丽莉说。
强化水资源保护,让水更清、鱼更多。“坚持‘一河一策’,改善河湖生态环境,加强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建设江河绿色生态廊道,推进河口及三角洲生态保护,强化江河流域生态功能。”水利部总规划师吴文庆说。
强化大气污染防治,让天更蓝、云更白。空气质量总体持续改善,节能降碳扎实推进。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的发展就有了坚定的立场、正确的方向,也就有了温暖的底色、无穷的力量。
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