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全球最大规模的一次性投产绿色合成氨单体项目——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顺利投产,为产业发展再添薪火。从“一煤独大”的能源结构到“风光氢储”多元并进,吉林正以一场深刻的绿色革命,将白山松水间的资源优势,真正蜕变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绿地生金:风光里的转化密码
吉林的新能源“家底”藏在风里、晒在阳光下——
作为我国九大千万千瓦级风光发电基地之一,潜在风光资源开发量达数亿千瓦;西部白城、松原等地年均风速达6—7米/秒,风机一转就是“满负荷”,年利用小时数超过3000小时;东部山区和中部平原的光伏资源同样亮眼,那里的每一寸阳光都在等待被“捕捉”;更难得的是,省内及周边化工、汽车产业等产业基础雄厚,与新能源产业协同发展,为新能源消纳铺就了“新赛道”。
数据为证:截至6月末,吉林风光发电装机容量超过2300万千瓦,加之水电、生物质和垃圾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远超煤电。
这意味着,曾经的“煤电重地”,已悄然变身为“绿电高地”。
吉林的追求远不止于发电。
在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的中控室里,大屏幕上的生产流程清晰可见:企业建设的80万千瓦新能源发电“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绿电”通过自建的输电线路输送到制氢合成氨工厂的总降变,再通过总降变将电力分配给制氢、合成氨以及空分装置。
这是“风光—绿电—氢氨”的三级跳,每一步都在给能源“升值”。
包括该项目在内,“十四五”以来,吉林省在能源领域的固定资产投资屡创新高。2024年,能源及关联产业项目投资突破1100亿元,是“十三五”末的六倍。
投资有力度,成效见分晓。吉林省通过实施一批规模大、效益优、电网友好项目,推动新能源开发向多能互补、产业协同、源网互济转变,不断提高产业发展质效。
勇破壁垒:改革里的发展智慧
“政策越来越好,红利大家共享!”“项目审批提速,绿电直供让产品成本随之降低!”企业负责人共同的感慨,道出了吉林新能源改革的“真章”——要让风光资源顺畅“变现”,光有项目不够,还得有打破壁垒的机制创新。
吉林的破局之道,始于顶层设计的“精准滴灌”。
吉林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把“创新机制推动新能源发展”列为重点专项之一,明确了能源改革任务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连续出台的七个新能源政策文件,像一套“组合拳”直击痛点——想建项目?“容缺受理”让审批流程“瘦身”;怕消纳难?“绿电+消纳”模式量身定制方案……
政策红利下,吉林各市州自主下达指标和出具支持意见,新能源项目储备充足,发展动力强劲。
更妙的是“量体裁衣”的消纳创新。这些创新举措像一把把“金钥匙”,打开了新能源物尽其用的大门,让绿电不再“窝在家里”,而是直接变成产品、流进工厂。
与此同时,吉林省坚持机制创新,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不断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完善省内电力现货市场交易规则,建立现货“1+7”规则体系,升级电力交易平台,组织开展“源网荷储”短期交易,以价格信号刺激负荷侧响应,释放新能源消纳潜能。
而持续完善“绿电+消纳”政策体系和运行模式、继续丰富氢能发展模式,是吉林新能源产业突破当下的努力方向。
聚沙成塔:产业链的集群效应
盛夏,中车松原新能源装备产业基地风电叶片生产车间。技术工人专注地进行铺层、喷胶、合模等工序,在先进机械设备的辅助下,一个个巨型风机叶片正在加快生产。
曾经创下“双百天”战绩的该基地,正在续写新的篇章。
而在通榆县三一风电装备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机械臂正精准焊接风电塔筒,火花在钢结构上溅起金色弧线,风力发电主机、巨型“大风车”叶片被装车运往附近的风电场。
全力打造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中车、华能、大唐等能源巨头扎下根,三一、明阳等装备企业建起厂,风力发电的主机、叶片、塔筒、机舱罩全链条产品实现本地生产。
吉林新能源产业链的“底气”可见一斑。
在绿氢化工产业园区,从风光发电到氢氨生产再到化工品外运,形成“发电-转化—运输”闭环;在汽车城,绿电直供车企充电桩。
产业链的每一环都在“咬合”发力,让吉林新能源产业从“单点突破”迈向“集群腾飞”。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年初,吉林省新能源装备企业共57家,建成项目49个。风机最大产能达到每年1500万千瓦;光伏组件年产能达到230万千瓦;PEM电解槽年产能达到200兆瓦,碱性电解槽年产能达到750兆瓦;储能电池年产能总计达到2.9吉瓦时,电池材料年产能超17万吨。
而中车长客氢能市域列车试跑成功、文旅列车“氢春号”亮相、氢能公交、氢能卡车等逐步投入使用……吉林新能源所走的每一步,都是全产业链实力的生动展示。
从西部的风机矩阵到东部的光伏梯田,从电解槽里的绿色氢气到列车轨道上的零碳出行,吉林新能源产业正追“风”逐“光”、拔节生长。
这场始于资源优势的绿色革命,因机制创新而更顺畅,因全链集群而更强劲。当白山松水间的绿色引擎持续转动,吉林正用“风光氢储”的交响,奏响东北振兴的新乐章——这里的每一缕风、每一束光,都在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