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超过两万个,建制镇遍布于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如同各具特色的多功能“细胞”,发挥支撑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功能。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镇域经济的发展活跃程度也在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已有六个GDP千亿镇,GDP五百亿镇近20个。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高国力在分析,千亿镇、五百亿镇多数依托于毗邻超大特大城市的区位特征,抓住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空间布局扩散的机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成为镇域经济的“排头兵”。他强调,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国土面积辽阔的国家,两万多个建制镇不可能都能形成一套小而全的镇域经济体系,既不现实也不经济。有潜力的镇域要在专精特新上找准发力点,在产业链上的某个细分领域做透做深,目标是成为“单打冠军”。“镇域经济的方向是分类发展,百花齐放。按照资源禀赋,有的镇做大、有的镇做强、有的镇做优、有的镇可能面临整合,在镇域层面形成各具特色、各负其责、各美其美的多样化分布格局。”这是高国力对于未来国家新型城镇化的镇域经济架构设想。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经过五年发展,我国镇域经济发展取得积极进展,GDP达五百亿的建制镇已有近20个。


佛山狮山镇、北滘镇,东莞长安镇,苏州玉山镇、杨舍镇,遵义茅台镇生产总值均突破千亿,成为镇域经济的“排头兵”。


在高国力看来,以“千亿镇”为代表的经济强镇的出现,实际是市域经济、县域经济向镇域经济不断扩散、不断辐射的现象,也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体现。


千亿镇之外,还有众多小镇正探索发展之路。高国力认为,从“时空”二字入手,找准定位将是镇域经济持续壮大的“钥匙”。


“时”即抓住时机,紧跟国际国内市场的新变化与新需求。有些建制镇既无区位优势,也无工业基础,那么就只能主动作为,围绕自身特色和比较优势“无中生有”打造产业集群,塑造镇域产业新优势。


“空”即空间区位,利用镇域自身的资源禀赋做好集约集聚的文章。有些镇可以发挥交通区位优势,打造物流产业园,有些镇依托特色农作物,形成全国、甚至世界级的种植、加工、贸易集散地,还有的小镇尝试挖掘生态资源,发展露营、民宿等新业态。


高国力强调,无论是“无中生有”还是依托资源禀赋,关键在于找准发力点。“求大求全”不是镇域经济的特色和优势,而应深入细分领域做透做深,实现错位竞争,“团体冠军”就交给省一级、市一级区域经济竞争布局,经济强镇的目标则是“单打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