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起床刹那,窗帘自动拉开,空调已根据体感数据将室温精准调至24℃,咖啡机同步启动研磨……在万物互联的时代,智能家居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重塑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图景。从老年群体的安全守护到年轻家庭的品质追求,从物理空间的功能升级到生活场景的智慧重构,这场由技术驱动的居住革命为生活带来了哪些新变化?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科技赋能
让美好生活更“进”一步


轻按手指即可打开门锁、只需说话就能调节灯光、随时随地打开手机就能设定空调温度、扫地机器人可以自动适配清洁参数……近年来,智能家居设备正在逐步改变家庭生活场景,让生活更舒适、便捷。


“最近我家新添了一个小度智能屏,这个小设备可发挥了大作用。”说起智能家居设备,长春市民陈女士竖起了大拇指。


陈女士的母亲今年86岁,卧床多年不能自理,平时白天都是由陈女士一个人照顾,有时她外出买菜、办事都很不放心老人独自在家。“自从有了这个智能屏,我可以随时随地看到老人的状况,还能提醒她喝水、吃药,和她实时沟通对话,真是太方便了。”更让陈女士满意的是,她还可以在智能屏上为老人播放音乐、电视剧等,为老人的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


聚焦“一老一小”的家庭核心需求,智能家居设备正在为现代家庭注入温暖与安全感。“新手妈妈”徐雅君最近新购置了一个智能婴儿床,为她缓解了不少初为人母的焦虑。“这个婴儿床配备了AI智能看护设备和监护屏,可以监测哭声、移动追踪、检测温湿度等,可以设置喂奶提醒,还有危险侦测。”徐雅君表示,自己短暂离开孩子的时候也可以很安心。


在长春市多家智能家居店里,智能家居设备顺应市场需求不断推陈出新,从小型智能开关到各种智能家电,从远程手机操控到全屋智能联动,几乎可以满足各类人群的不同需求。


智慧适配
赋能“好房子”品质升级


深夜10点,76岁的劳女士对着智能开关轻声说出“关灯”,卧室瞬间隐入夜色。这个被住建部纳入“好房子”建设理念的智慧生活场景,正在长春市民的居家生活中悄然铺展。


对于劳女士而言,声控系统不仅是科技产物,更是破解生活困境的钥匙。原本位于门口的灯具开关让老两口每晚需摸黑往返三米距离,如今语音控制的引入不仅规避了磕碰风险,更折射出智慧技术对适老化需求的精准响应。这种便捷性延伸至生活的每个细节——外孙女早上6点40分坐班车上学,劳女士定闹钟五点起床煮饭,如今通过智能电饭煲的手机预约功能,她每天能多享受半小时睡眠。“多睡半小时比什么都实在。”老人朴素的感慨道出了智慧家居最本真的价值。


2025年,“好房子”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高品质住宅。今年3月发布的《长春市“好房子”评价标准》更具象化这一理念,五大维度50项标准中,智慧家居覆盖率成为核心指标。从政策顶层设计到百姓日常生活,智慧家居正在重新定义“好房子”的内涵。


实用便捷


但暗藏烦恼待解决近年来,智能家居如雨后春笋般走进人们的生活。然而,在享受这些便捷的同时,不少用户也遭遇了一些小苦恼。


智能偶尔变“智障”,设备稳定性欠佳,令一些用户遭遇烦恼。长春市民孙女士今年71岁,去年重新装修老房子时添置了一些智能家居设备,其中包括一台1400多元的电动晾衣架。只要对电动晾衣架喊一句“小盼小盼”,它就会回答“我在”,再说“晾衣架下降”或“晾衣架上升”就能轻松控制。然而,入住后,孙女士发现,虽然语音控制可以解放双手,却经常被“吓一跳”。入住十天,晾衣架每天都会突然说“我在”“没事我先休息了”,甚至夜深人静时也会突然“说话”,将卧室里的孙女士惊醒。


兼容性难题,也是阻碍智能家居“万物互联”的关键。智能家居不同品牌、不同设备之间的兼容性欠佳,给用户操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打开空调制冷,让热水器提前加热,确认电饭煲已按照预约时间煮饭,主人远程打开智能门锁让访客先进屋……这些原本便捷的操作,却需在手机上打开一堆眼花缭乱的App。孙女士的女儿是家里装修时选购电器的主力,“首要考虑的肯定是每样电器和设备的性能、质量,其次才是物联网的问题。”然而,入住后,她发现,购置的热水器、冰箱等要想实现手机和语音控制,手机上需新安装五个App,配网、测试的过程让身为年轻人的她都“钻研”了很久,家中的老人更是望而却步。


此外,纸质说明书越来越精简,更多使用方法均需扫描二维码看视频或电子版,对于原本就“玩不转”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来说是一个很难逾越的难题。


不可否认,智能家居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但其发展仍需不断完善。厂商应在提升产品性能的同时,注重隐私保护、兼容性和用户体验,让技术真正服务于生活,如此,智能家居才能实现其价值,为人们带来更优质的生活体验。对于消费者而言,在拥抱智能家居时也需理性选择,避免盲目追求“全屋智能”,而是根据实际需求打造真正适合自己的智慧生活。


未来,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与行业的不断规范,智能家居有望克服重重障碍,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