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5—2030年)》,首次提出推进营养型农业,为现代农业发展打开了新视野。


营养型农业是以可持续的方式满足居民膳食需求的新型农业范式。早在2013年,国际上就提出了营养导向型农业的概念。对我国来说,农业生产既要关注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还要关注种类丰富和营养提升。加快形成以营养需求为导向的现代食物产业体系,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营养型农业不仅是一种现代农业形态,更是一种农业发展理念。过去,一些地方或主体已有营养型农业的探索,有的瞄准特殊年龄或职业人群,有的针对慢性病或亚健康人群。其实,营养型农业是对农业生产者的一种加持,要点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现实中,每种农产品都可以催生营养型农业,有的是品种创新,如研发高叶酸小米;有的是加工创新,如开发全谷物产品。


推进营养型农业的第一要义是丰富农业品类。合理膳食的第一条准则就是食物多样,合理搭配。《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倡人均每日摄入食物种类不少于12种,每周不少于25种。这反映在供给上就是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农业生产、食品加工、卫生健康等领域主管部门要一齐发力、一体设计,推动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未来几年,居民需求相对稳定的是能量,仍需增加的是优质蛋白和膳食纤维,要严格控制的是油和盐。


推进营养型农业还要大力加强食物与营养科技创新。农业生产、食品加工和食物消费是互为支撑的系统。生产者认识到市场需求,还要将其变为消费者能接受的产品,加快营养型食物研发、生产、加工,这都离不开科技创新。要从源头上加强优质粮食品种研发和规模生产,满足多数人的需求。加强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推动技术集成和应用。建设仓储加工物流基地,以加工进步促品质保持和提升。推进食药同源产品开发,深挖食物的保健价值。总之,要把科技力量贯穿食物研发、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全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