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4日 星期一 农历闰六月十一 |
公众号
小程序
今日热点
吉林公主岭稻渔科技小院:科技创新赋能,做“最美科技小院”
时间:2023年08月25日
  8月18日,在第二十二届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交易)会科普大集上18家科技小院集中展示了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驻足围观。  近年来,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吉林省科协大力推进“科技小院”建设,团结带领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三农”工作主战场,围绕我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体目标,积极发挥枢纽平台作用,深化科技人才资源和产业紧密对接,一个个具有吉林特色的“科技小院”在广袤的黑土地上书写科技兴农富农的新篇章。  吉林公主岭稻渔科技小院是由吉林省科协、吉林农业大学、公主岭市委市政府、吉林省农业农村厅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和公主岭蓝谷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建的产学研基地。小院以研究和推广稻田养殖虾蟹技术为目标,老师和研究生常年驻扎生产一线,致力于解决产业瓶颈问题,提升农民水产养殖技术,普及水产相关科学知识,服务乡村振兴。  “吉林公主岭稻渔科技小院正式运行是在2018年,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研究团队总结出具有吉林省特色的“双边沟+分箱式”插秧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最近,我们又做了这个模式的进一步优化和提升,我们把水稻种植业里的测深缓释施肥技术融合到技术体系里。”吉林农业大学副教授、公主岭稻渔科技小院首席专家王秋举介绍说,测深缓释施肥技术能够在水稻插秧的时候,直接把一个生长季所需要的肥料,全部测深施肥到水稻根系底部,这样肥料可以在不同时段一点点释放出来,保证水稻健康生长。同时,对于虾蟹来讲,测深施肥技术的优势也比较明显,避免水稻肥料直接撒到稻田里,出现氨气升高现象。这项技术既保障了虾蟹的养殖环境,又保证了大米的品质与产量。目前,这项技术正向吉林省各地区推广。  乡村振兴,科技先行。科技小院的师生们,协力将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农民可用的田间技术,提升科技直接服务种田的能力。针对吉林省稻渔综合种养品种单一、养虾业空白等问题,小院使用中间培育技术,培育出适应北方寒地环境的小龙虾苗。“双边沟+分箱式”插秧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获得全国稻渔模式大赛“特等奖”,其蟹田大米获全国渔米评比大赛金奖。  据悉,目前,全省已有6所涉农高校建成50个科技小院,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科技服务。吉林省科协也将继续推进小院各项建设工作,搭建政产学研用平台,服务科技经济深度融合,为推动乡村振兴贡献科协力量。
吉林舒兰白鹅科技小院:深耕生产一线,推动产业振兴
时间:2023年08月25日
  近日,第二十二届长春农博会科普大集活动在长春农博园“建设新吉林 奋进新征程”主题展厅举行。展馆内,省内18家科技小院集体亮相,通过现场讲解、展板介绍、实物展示等方式宣传我省农业科技最新研究进展,推广我省科技小院先进技术成果。  近年来,吉林省科协积极培育并组织申报“科技小院”,推动科技成果落地,通过研究生和科技驻扎田间地头的形式,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和零费用服务农户,解决农业生产技术难题,助力乡村振兴。  吉林舒兰白鹅科技小院是由吉林农业大学鹅研中心、舒兰市科协及吉林羽鸿鹅业共建的产学研基地。作为今年新建成的科技小院之一,吉林舒兰白鹅科技小院以“走科学培养之路,育鹅业所需之才”为发展目标,在“种、料、病、管、环”等多方面为养殖户提供科学的饲养规程和科技培训,培养懂技术、懂管理的新时代鹅农。  “2016年吉林农业大学鹅研中心成立,经过七年的沉淀,积攒了比较成熟的科技成果和科技发展模式。2023年,在吉林省科协的大力支持下,吉林舒兰白鹅科技小院在吉林省舒兰市白鹅产业园建成。”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小院首席专家孙永峰介绍说,小院主要从事鹅业育种、鹅业生产关键技术的研发,技术的推广转化等工作。同时小院充分参与社会服务,为当地鹅农解决一些技术问题,并以他们为纽带,实现高校科研成果与实际产业的对接,以高校科技力量服务于鹅、服务于农、服务于业。  于治冶来自吉林农业大学,是2021级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开学我就大三了,寒暑假时间我来到科技小院进行社会实践。是小院让我们把课本上的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中,真正了解了什么是生产一线,在生产实践中明白学什么、怎么学、怎么用。依托小院,我们实现了知识和实践的紧密结合,也接触到产业,有助于为以后就业和升学做深层次的打算。”  近年来,发展白鹅产业已成为撬动舒兰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杠杆。吉林舒兰白鹅科技小院自建立以来,以“政府+高校+企业”的发展模式,充分运用科技力量助力鹅业产业发展,通过发挥种养基地和示范户的示范带动作用,精准服务农民和农业产业,辐射影响舒兰市鹅养殖户3个,开展科技培训3场,累计培训鹅农120人次,指导农民超50名。
吉林汪清木耳科技小院:“小木耳”长成“大产业”
时间:2023年08月25日
  桃沅脆脆、桃沅糯糯、桃沅润润……吉林汪清木耳科技小院的展台前,这些亲民的木耳品牌受到了很多观展者的关注。近日,第二十二届长春农博会科普大集如期而至,今年科普大集有18家科技小院来到了现场展示宣传。  “中国木耳看东北,东北木耳看汪清。”吉林省汪清县位于长白山老爷岭山区,年积温2100摄氏度—2403摄氏度,无霜区平均为110—125天,昼夜温差大,是我国境内黑木耳最佳气候区之一,所产木耳具有肉厚、营养丰富、泡发率高、口感细腻等特点。  吉林汪清黑木耳科技小院是以“长白山黑木耳”为研发重点的科技小院。2022年10月,经中国农技协批准,由吉林省科协牵头,联合延边大学和延边州科协等单位,依托汪清桃源小木耳实业有限公司成立小院,着力打造国内先进的木耳产学研基地。  “小院从生产和产业需求出发,依托汪清桃源小木耳实业有限公司,解决长白山黑木耳野生资源开发、新品种选育等问题,不断提升黑木耳的品质与产量。公司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带领大家一起干,助力乡村振兴和农民致富共同富裕。”延边大学副教授、小院首席专家刘迪介绍说,小院现在主要研究和推广长白山黑木耳野生资源开发、栽培技术和育种技术,致力于解决黑木耳新品种选育、提升黑木耳智慧化、标准化栽培生产技术,研发符合汪清当地的全套黑木耳生产工艺。同时小院也开展菌农技术培训,普及食药用菌相关科学知识,服务乡村振兴。  最近,在2023香港美食博览会上,吉林长白山黑木耳桃沅品牌精彩亮相,深受食客们的喜爱。目前,小院和企业不断研发木耳相关产品,满足人们的多样需求,截至目前已经研发了以木耳为原料的面粉、面条、饼干、鱼丸、饺子等多品类产品,受到市场上消费者的广泛欢迎。  未来,小院将继续进行菌种研发,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同时积极探索和延伸“木耳+旅游”,“木耳+设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链条,让小木耳真正成为大产业,更好地助力三农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吉林和龙桑黄科技小院:高水平服务乡村振兴,科技小院硕果累累
时间:2023年08月25日
  8月18日,由吉林省科协、长春市科协、长春农博园主办的第二十二届长春农博会科普大集活动启幕。农博会科普大集通过开展精准农业科技推广,持续提升科普服务能力,已成为百姓了解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重要平台。  科技带动产业,产业带动经济。在吉林省科协的推动下,吉林省涉农高校研究生驻扎农村和生产一线,通过“科技小院”,将科技的火种撒遍吉林大地,为农村和农业产业插上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的双翼。  吉林和龙桑黄科技小院成立于2021年,桑黄种植面积达2000亩。小院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的带领下,在吉林省科协的大力支持下,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产业化发展道路。小院以研究和推广桑黄栽培技术、菌种繁育、产品研发及加工为目标,老师和研究生常年驻扎生产一线,解决优良品种选育、优质产品开发等问题,普及桑黄相关科学知识,服务乡村振兴。  “科技小院承载着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小院依托企业和高校,每年给企业和农户做大量技术培训,受训农民达千余人次。通过新技术培训和新理念传播,有力提升了桑黄从业人员的科学素质和当地农民的科技水平。”吉林桑黄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桑黄研究院院长刘杰介绍说,吉林省科协在科技助力产业发展中给予了企业科学技术和科普设施的支持,同时吉林省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定期走进企业,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为企业及当地桑黄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助力。  吉林和龙桑黄科技小院是全国唯一以桑黄产业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科技小院。自成立以来,已组织开展技术培训交流活动24场,培训人员1300余人,辐射带动和龙市5个乡镇实现规模化种植,带动6763名贫困人口增收,桑黄种植已扩展到延边州9镇22村,共建大棚2000余栋,种植桑黄600余万段,实现直接产值2亿余元。  2022年,吉林和龙桑黄科技小院荣获“全国最美科技小院”荣誉称号。截至目前,吉林省经中国农技协批复设立的科技小院已达50个,市(州)覆盖率为100%,县(市、区)域覆盖率为55%。未来,吉林省科协将继续推进小院建设工作,搭建政产学研用平台,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贡献科协力量。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科技小院为“三农”经济注入新活力
时间:2023年08月25日
  在日前由吉林省科协、长春市科协、长春农博园主办的第二十二届长春农博会科普大集上,吉林省各地科技小院成果展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汪清木耳、通榆杂粮杂豆、镇赉稻蟹……小院展台前参观者络绎不绝,种养技术、科普知识咨询问答进行得如火如荼。  近年来,吉林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随着“一村一品”品牌创建行动的深入实施,各地依托当地资源优势,打造符合自身农业条件的特色产业,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而这背后,由吉林省科协推动建设的科技小院功不可没,不仅是推动吉林省农业发展的“助推器”,也是众多科研成果的诞生地。  在科普大集现场,吉林镇赉稻蟹科技小院展台前,来自吉林农业大学的研一学生张忠义正在为咨询者做着介绍。镇赉稻蟹科技小院成立于2021年,专注于土质、水质改良,蟹苗选育等方面的研究。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这里已经成为当地发展稻蟹养殖业的“智慧大脑”,源源不断输送着科技能量。“我们有大概4亩多地,分成了9块试验田,平时做研究,另外整地、插秧、撒蟹苗这些活儿都干,同时还帮助当地农民解决一些种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张忠义说,今年5月,他跟随导师李月红教授来到小院从事科研工作,每阶段的工作内容都不一样,虽然感觉累,但收获也很多。“此前总觉得下稻田容易,真正体验后才发现和想象的不一样,这对于我们今后的研究非常有帮助。”  镇赉县位于吉林省西部,这里以盐碱地闻名,是吉林省水稻种植大县,水稻种植面积达155万亩,发展稻蟹产业极具优势。经过小院师生的不懈努力,小院成功研制出盐碱水-藻-菌-稻-蟹养殖模式,不仅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促进水质及土壤改良,还能解决盐碱水健康养殖问题,填补碱地开发空白。目前,在小院的带动下,全县改良盐碱地面积达50000余亩,同时积极打造“嫩江大闸蟹”“汇聚一号”品牌,围绕蟹田米打造 “镇赉大米”高端产品,走出了一条以特色产业为支撑的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农村要发展,产业必振兴。吉林东辽蚯蚓科技小院在科普大集上展示了当地特色产业的致富法宝——蚯蚓生态循环农业。据悉,仅上半年,小院就组织了80多场相关培训和观摩活动,此次科普大集现场前来咨询的人也是源源不断。小小蚯蚓究竟有何魔力?如何撬动农村产业实现大发展?  据小院负责人吉林农业大学吴旻教授介绍,小院今年5月才成立,但已经联合依托单位摸索出一套农业循环经济的新打法。“利用南方引进的吃粪便的蚯蚓,可有效消耗当地多余的牛粪、猪粪,解决乡村环境治理难题;同时蚯蚓粪便用以还田,是非常好的营养土,适合种植有机蔬菜水果,效果非常好。此外,蚯蚓还可以喂鸡,鸡粪用来种地,种完苞米喂牛,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吴旻说,近年来,吉林省肉牛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牛粪处置成了问题,蚯蚓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师生们通过驻扎一线,对产业项目进行大量研究后发现,目前的蚯蚓品种耐寒,但比较小,并出现了品种退化的现象。“小院下一步就会针对蚯蚓品种改良做工作,希望在耐寒条件下促进蚯蚓生长和繁育速度,这样就能消化更多粪便,改善更多环境。”  事实上,蚯蚓的好处还不仅如此,它同时还撬动了下游产业的发展。据吴旻介绍,目前小院联合依托单位推出了“月子鸡蛋”,市场反响热烈。“鸡吃蚯蚓后产下的蛋中蛋白质和铁、锌等微量元素含量都大幅提升,对于术后、产后恢复是非常好的营养来源,目前售价约5元一枚,但产量有限,市场上供不应求。”据悉,小院目前有4名常驻研究生,长期从事科研工作和技术服务工作。一只只小蚯蚓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价值的双丰收,同时也为当地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小院”助力通榆谷物产业做大做强
时间:2023年08月20日
  8月19日,在长春农博园“建设新吉林奋进新征程”主题展厅,由吉林省科协、长春市科协、长春农博园主办的第二十二届长春农博会科普大集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18家科技小院齐聚亮相,带来各自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吸引了众多观展者的围观。   在通榆谷物科技小院展区,小米、高粱米、燕麦米、藜麦米等各类五谷杂粮品类齐全,包装精美,这是当地乡村振兴、农民增收致富的“利器”,也是小院全体师生利用科技力量,带动通榆谷物产业发展的结晶。“这是我们小院和企业合作研发生产的豆浆豆,小包装食用方便,主要的特点就是没有腥味,特别适合做豆浆。”展台前,吉林农业大学研一学生马鸿旭热情地向咨询者做着介绍。她是不久前入驻小院的一名研究生,虽然来小院时间不长,但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小院的氛围特别好,吃的住的地方都很好,学校和合作单位都给了我们很多支持,我们平日里忙于试验,对于自我提升和毕业都非常有帮助。”  通榆县地处吉林省西部,这里因十年九旱的气候条件和东碱西沙的土壤条件得名“八百里瀚海”。如何依托自身特色资源,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产业融合,走出一条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创新之路成为重要任务。2016年,在吉林省科协的推动下,由吉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和通榆县政府依托通榆县新洋丰现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通榆谷物科技小院,自此,农业专家、学子走进小院,用科技改变着这里的农业种植现状———他们深耕田间地头,在示范田做试验、走入当地农户进行调研、开展农户技术培训、对农户的种植问题给出技术指导和解决方案,为当地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在科普大集现场,记者见到了科技小院的负责人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博士生周佳丰。2020年,正在读研究生的他跟随导师来到通榆谷物科技小院,专注于风沙盐碱地治理方面的研究工作,探索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科技振兴之路。“通榆地区盐碱地比较严重,更适合花生、大豆、谷子、小麦等这些杂粮杂豆的生长,且能给农民带来更大经济效益。目前,科技小院主要开展科技创新和产业振兴两方面工作,一方面进行农业创新技术的推广,摸索形成适合当地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另一方面针对合作单位的选品、商标、销售等方面给予全程技术跟踪指导,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助力乡村振兴。”  据了解,目前,通榆谷物科技小院入驻博士生3人,硕士生8人,累计开展农业技术培训20余场,培训农民3000余人,并培养了60余名“不走的农业专家”,成为推动当地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周佳丰说,每年的4月到10月秋收后这段时间,都是小院最为忙碌的时间,“4月初我们进行农户实地调研,以发现农业生产的实际问题、农户种植技术的问题,例如,出现涝害,有的农户会担心雨水大了会不会产生虫害,还有一些田间管理的问题,我们都会进行相应的技术指导,给出解决方案。”为了能及时精准掌握通榆当地的农业生产情况,实时解决农业生产问题,师生们会定期走进示范田、农户、合作社进行调研,针对当下的问题开展集中“会诊”,商量对策。“田间管理是一个相对持续性的过程,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未来,我们还是主要围绕风沙盐碱土的治理,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对技术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让小院在带动农业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上发挥更大作用。”周佳丰说。  目前,通榆县已建立了16个科技小院工作站,与20余家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合作,建设示范田46处,技术覆盖农田100万亩,辐射面积超过1000万亩,为促进通榆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开辟了一条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长春市图书馆举办“阅听雅音”钢琴音乐会
时间:2023年08月20日
  8月18日晚,“阅听雅音”钢琴音乐会在长春市图书馆文化讲堂举行。此场音乐会是2023长春市民读书节“图书馆奇妙夜”系列活动之一,由长春市图书馆主办,演出单位为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和桐韵轩钢琴艺术中心。  活动现场,来自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的季春玲老师与其六位学生,联袂表演九首脍炙人口的钢琴名曲,燃起了现场观众对于音乐的热爱。  《小河淌水》《勇敢的心托卡塔》《四季歌》《对花》……不同的曲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演奏风格,在这场音乐会中,除了最常见的钢琴独奏表演形式,还使用了双钢琴、八手连弹等钢琴演奏形式。文化讲堂内,曼妙的音乐令人沉醉,大家跟随琴键的律动放飞思绪,感受音乐独有的魅力。  作为城市的文化阵地,长春市图书馆在市民文化休闲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开展各种阅读推广活动,不断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此次活动旨在延伸图书馆阅读推广领域,依托“长图雅音”服务品牌向市民推广普及高雅艺术,全面提升市民的艺术素养。  据悉,8月26日晚,“图书馆奇妙夜”系列的下一场活动——“乐享阅会”非遗传承体验专场,将与市民朋友们再次相约图书馆大院,为您带来更多的活动惊喜。
第二十二届长春农博会科普大集启幕,18家科技小院最新成果亮相
时间:2023年08月19日
  8月18日,在长春农博园“建设新吉林 奋进新征程”主题展厅,由吉林省科协、长春市科协、长春农博园主办的第二十二届长春农博会科普大集活动启幕。此次农博会科普大集旨在开展精准农业科技推广,持续提升科普服务能力,扎实开展“送科技下乡”。 赋能“三农”  书写美丽乡村大文章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同学的回信精神,吉林省大力发展科技小院。目前,全省已有6所涉农高校建成50个科技小院,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科技服务。”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穆晓东说,本次科普大集完全以科技小院成果进行宣传展示,这次来到科普大集的有18家科技小院。他们把小院的最新成果也带到了现场,好多都是小院的师生共同研发的科技产品和技术。最新的品种、最新的种养殖模式等,让大家直观了解吉林省农业最新的科研成果。  靖宇蓝莓科技小院负责人吴林带着他的团队和新技术来到了现场。他介绍说,此次团队是带着科技小院“庭院蓝莓”栽培技术来的。庭院蓝莓是采用盆栽的方式,通过技术的配置、肥料的有效供给,帮助农民充分利用庭院、废弃地块等发展蓝莓经济,并解决种植过程中的一些技术问题,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如今,我们建立了‘庭院蓝莓’配套技术体系,这项技术也是我们向产业推广的重点。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利用高品质技术实现高品质产出,这是我们下一步的目标。”  科技小院科研团队长期扎根农村一线,“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开展科技服务,研究解决农业生产技术问题,培养农业高层次人才,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科技小院的建设,带动了农民种植理念的转变,同时也有效促进了吉林省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致富。 深耕“三农”  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科技是乡村振兴的的重要支撑,科技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为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引导社会崇尚技能,发扬创新创造精神,争当新时代“三农”工作奋斗者,吉林省科协开展了“农工巧匠”评定活动,最终评定出2022年度吉林省“农工巧匠”157人,涵盖了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农业工程、农业经营管理等5个专业类别。  活动现场,吉林省科协邀请中国科协农技中心和相关单位领导,为已评定的2022年度吉林省“农工巧匠”优秀代表颁发证书。  “这次我获得了‘农工巧匠’证书心情特别激动。作为长在黑土地上的一名农民,第一次接受这个荣誉。我会把所学所研尽我所能地服务于农民,带动更多人增收致富。”龙潭吉桃科技小院负责人周彦荣说。服务“三农”  助推农民增收致富  吉林省科协把农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此次科普大集还进行了健康科普宣传和义诊、吉林省农民科学素质知识竞赛现场竞答、文化惠民演出、千名农村科技致富能手、农村科普带头人逛农博、科普图书资料赠阅等一系列科普活动。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专家咨询台前,妇产诊疗中心主任陈欣刚刚针对一位得了妇科疾病患者给出建议。她说,今天来到展台前咨询的人很多,妇科疾病在临床上很常见,有些女性朋友可能由于工作、家务操劳等原因对于自身的健康关注度不够,希望广大女性朋友多关注自己的健康,定期做妇科检查。  长春市双阳区科协副主席刘晓宇说,农博会是全省农业的一个重大盛会,科普大集是一个集科技成果展示、科技人才交流、科学技术推广的重要平台。今天双阳区科协组织了100名农技人员和农民代表来参观,通过现场和专家的交流、观看科技成果展示,希望大家能开拓视野,学到更多的农业新技术,最后应用到生产实践中。  嘹亮的歌声、欢快的舞蹈……为创新科普宣传形式,此次农博会科普大集活动还联合吉林省歌舞团有限责任公司开展了2023年送演出下基层“文化惠民演出”活动。文艺汇演吸引了众多逛展者驻足观看,精彩的节目让观众们连连“点赞”。此次文艺汇演,让大家在观看节目的同时也了解最新的科学知识和政策,拉进了科技与民众之间的距离。  活动现场,科普赠书活动吸引了不少农民朋友围观,科普书籍涉及中草药种植技术、玉米病虫害防治手册、水产动物养殖技术、水稻栽培技术、肉牛精细饲养技术等,深受农民朋友欢迎。此外,吉林省农民科学素质知识竞赛现场竞答更是热火朝天,每天四场答题,内容涉及农村、农民比较关注的科普知识,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热情参与。  汇聚各方智力,精准服务“三农”。未来,吉林省科协将继续发挥科协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资源优势,积极架设桥梁,搭建服务平台,促进农业与科技深度融合,推进全省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0.05038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