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长春] 走进东发合商贸习俗博物馆,感受“百年商号”魅力
时间:2021年04月22日
古老的账本、爱国公债,泛黄的历史文献……在长春市二道区洋浦大街上,藏着一个“百年商号”——东发合商贸习俗博物馆。
这里,还有左宗棠的家书,王安石、文天祥、苏东坡、曾国藩等历史人物“失传”的文章,它们记录于东发合各个时期收集的手抄本上,无比珍贵。
这是东发合第八代传承人李铁顺历经数十年搭建的“百年商号”博物馆,在东北是独一份。博物馆里那些历经百年沧桑而留存下来的“老物件儿”,对研究百年前中国商业的起源以及发展演变,有着很高的参考价值,人们可以亲自翻阅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料,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历史的沉浮。百年商贸史,从这里起步
时值四月,暖阳给东发合披上了一层历久弥新的神秘“外衣”。走进东发合商贸习俗博物馆,如同走进一百多年前的“百年商号”:一件件古色古香的摆件,一本本老旧的账本,静待人们再次光临惠顾。
東發合老字号起源于1886年,距今已有一百三十余年的历史,是河北省京东刘家的商号。创始人出生于乾隆年间,最早只是在家乡做点小生意,有些积攒后闯关东到了东北,苦心经营十几年,获利数百万吊钱,生意在当时统一为“發”字号。
时间到了1937年,由于历史的变迁,“發”字号从最繁荣时期的100多家分号,仅仅剩下了東發合等几家分号了。河北省乐亭县人李香平在这个时候来到了東發合,经过几年的苦干成为了東發合第七代传人。如今,李香平长房长孙李铁顺接过了東發合传承的大旗,他以守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发合商贸习俗为己任,不遗余力地宣传“百年商号”深厚的文化底蕴。
東發合家族的各代传承人十分重视教育,有不少子弟中了举人和进士,所以東發合的文化存留特别珍贵,例如王安石、苏东坡等历史人物可能已经失传的文章,東發合收藏的资料里都有记载。
東發合存有大量珍贵的商业历史文献。如一本1922年出版的书中,记载了大量经商记录、经商办法、广告宣传和说明等内容。从中可以看出,在100多年前,中国的商业文化就已经非常发达,商人做生意讲究智慧、诚信,甚至很早就已经涉及经商培训、人力资源等管理内容。
而東發合古老的账本,从清朝道光年间至新中国成立,跨度达150年,静静地述说着東發合曾经的辉煌,这些第一手的商业资料对研究100多年前的中国近代商业史有着很高的参考价值。
“‘東發合’之于我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一份事业,更是一份传承历史文化的使命感。在我的内心深处,赚再多的钱也比不上守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重大。”李铁顺说。珍贵商贸文化遗存,博物馆“安家”
账本、支票、股票,珍贵的书籍、家谱,每一件在博物馆“安家”的“老物件儿”都仿佛透着灵性与感知。
据李铁顺介绍,博物馆的陈列主要突出商贸习俗,这些“老物件儿”反映了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传统手工业商贸社会的变迁等,另外,也体现了商贸经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博物馆里还陈列着许多近代的宝贵文献:有1939年抗日民国政府教育令;日本关东军写给杨靖宇将军的陆军南满讨伐劝降书;抗日时期政府发行的救国公债;清末民国时期英文翻译的经商书。
東發合注重传承,家族鼎盛时期,辉煌近百年,保留下来的各种资料也十分丰富。目前,博物馆存有包括账本在内的藏品共4000多件,自乾隆年间算起,时间跨度达100多年,充分展示了东北亚地区商贸习俗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
李铁顺告诉记者,自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深知肩上担子之重。“继续挖掘和保护从乾隆年间到近代商业整个发展历程的传统商业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是我的使命!”由于贡献突出,李铁顺在2012年荣获长春市“第33届劳动模范称号”、2013年荣获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章”、2014年荣获“民进中央全国优秀会员”和“吉林省劳动模范”称号,2014年又被评为“全球冀商十大精英”。
文化遗产是民族发展的航标,未来,李铁顺将会继续带着百年商号——東發合印证过去,见证未来。“我觉得,一辈子能把传承这一件事做好就足够了。”李铁顺说。(视频来源:吉林广播电视台生活频道文化下午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