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 星期三 农历四月初八 |
公众号
小程序
今日热点
他教出王濛、范可新等4位冬奥冠军!
时间:2022年02月20日
2月13日,中国队选手范可新在比赛后亲吻冰面。当日,在首都体育馆举行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短道速滑项目女子3000米接力决赛中,中国队获得季军。新华社记者李一博摄 13日晚 在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 女子3000米接力决赛中 来自黑龙江七台河的范可新 和队友们一起 为中国队再获一枚宝贵的铜牌 范可新亲吻了冰面 告别了本届冬奥会赛场 范可新的比赛结束后 由七台河市培养输送的运动员 在本届冬奥会的比赛已全部结束 截至2月19日零时 中国获得的21枚冬奥会金牌中 中国短道速滑队贡献了12枚 7枚和七台河有关 2月15日拍摄的七台河短道速滑冠军馆金牌榜。新华社发(任凤丽摄) 说起“冬奥冠军之乡” “冠军之城” 就不得不说起一位教练:孟庆余 1月12日拍摄的七台河西站外景。2021年12月6日,七台河西站正式开通运营,车站左右对称,形似冰刀(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谢剑飞摄 孟庆余 他被称为七台河短道速滑 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1951年 他出生于哈尔滨一个工人家庭 1969年 被分配到七台河当采煤工人 他从小热爱滑冰 1972年参加一场冰上运动会 一举夺得3枚金牌 因为在比赛中的突出表现 他被调入七台河市体委 担任滑冰教练 开始着手组建速滑队 七台河新的历史 从此刻开始书写孟庆余在速滑比赛中 在当采煤工人时 孟庆余有个绰号叫“牤子” “牤子”常指公牛 自强不息、拼搏进取的“牤子精神” 也被他带到滑冰训练中来 孟庆余把最初的训练地点 选在一个简陋的露天灯光球场附近 由于当时没有室内冰场 他们白天就在空地上浇冰训练 晚上就住在旁边的球场看台下面 图片孟庆余组建速滑队之初的工作和生活场所 没有浇冰机器 孟庆余就把一个大铁桶 放在爬犁上当水箱 总共一吨多重 冒着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低温 每天凌晨早起浇冰 一场冰浇下来 溅到身上的水滴结成冰 他几乎成了“冰人” 从这里“白手起家” 孟庆余将滑冰 从七台河人闲暇时的爱好 推向竞技体育道路 奠定了这座城市 冰上体育事业的基础 从1985年开始 随着队员们在国家和省市比赛中取得成绩 黑龙江省体育局为七台河速滑队 提供室内滑冰场地 孟庆余开始带队员到哈尔滨训练 孟庆余和队员在黑龙江省冰上训练基地(右一为王濛) 1987年 孟庆余提出把队伍的训练方向 从速度滑冰转向短道速滑这个新项目 有人觉得没把握,表示反对 但他的“牤子”脾气又上来了 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 此后 他的弟子们取得的一系列成绩 证明这个决定 指引七台河的冰上体育事业 走上一条通往成功的光明之路 这是张杰参加1991年世界短道速滑锦标赛的资料照片 1991年 张杰和队友在世界大冬会 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比赛中夺冠 成为七台河走出的首位世界冠军 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 杨扬夺得女子短道速滑500米比赛金牌 实现中国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 王濛 在2006年都灵冬奥会上摘金夺银 又在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上再取3枚金牌 …… 10位短道速滑世界冠军 从七台河滑向世界 杨扬、王濛 孙琳琳、范可新 这4位冬奥冠军都是孟庆余的弟子 王濛在一次采访中说 自己和孟教练三年多的师徒关系中 他将全部心思都放在训练上 很少顾及自己家里 是他的牺牲与奉献 造就了七台河短道速滑的成绩 不幸的是 2006年8月 在赶往哈尔滨训练场地的路上 孟庆余因车祸去世 2013年 七台河体育中心的室内冰场投入使用 三面五星红旗高悬 一个个朝气蓬勃的身影 脚踏冰刀从冰面上呼啸而过 这是孟教练的梦想 他的追求 不倦冰魂、追梦一生 向功勋教练孟庆余致敬!
为啥花滑运动员转不晕,你转两圈就晕?
时间:2022年02月20日
  北京冬奥会已近尾声,“马达引擎”组合王诗玥/柳鑫宇的优美冰舞、羽生结弦挑战的4A动作频频在网上“刷屏”。   19日,花样滑冰进入最后一个比赛日,隋文静/韩聪冲击中国双人滑历史的第二块奥运金牌。   我们在为选手们精彩表现欢呼的同时,网友们也在疑惑,为啥花滑运动员转这么多圈都不晕,我转圈就会晕呢?转圈会晕的秘密藏在耳朵里   蹲踞旋转、燕式旋转、直立旋转……这些经典的花样滑冰动作不仅让人眼花缭乱,普通人一旦模仿更可能是天旋地转了,那么,我们旋转时为什么会头晕呢?   北京市海淀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吴文介绍,人体的平衡依赖于前庭觉(耳朵),视觉(眼睛)和本体觉(身体)相互不断的配合,完美的整合,才能保持我们的身体运动的协调和稳定。   而人的耳朵不光是听声音,内耳里还有个平衡装置,叫做半规管。半规管是由三个相互垂直的环形骨管所组成,专司头部三维空间的平衡觉。   半规管又分为骨半规管,膜半规管,当膜半规管的一些结构受内淋巴液流动刺激后,使得该半规管处于兴奋状态。   当人体处在快速移动的环境中,比如转圈时,随着头部的转动,内淋巴液同样也在晃动,从而使内耳里的平衡器受到刺激失去平衡,产生的神经冲动就会让我们感到头晕了。图为王诗玥(左)/柳鑫宇在比赛中。中新社记者崔楠摄运动员转不晕难道是“天赋异禀”?   花滑运动员平均每场比赛要旋转近百圈,为什么他们转这么多圈,最后还能平稳落地呢?   医生介绍,每个人对旋转强度、时间以及耐受能力都各不相同,超过限度都会晕。   花滑运动员之所以转各种角度,各种高难度动作都不晕,是因为他们从小就开始不断的训练,前庭系统逐渐习惯了头部的空间刺激的变化,对刺激不敏感、迟钝了,战胜了自然反应,达到了适应力,耐受力的极致。   所以,“转不晕”不是因为运动员们“天赋异禀”,而是因为他们从小就开始进行科学的训练。冰墩墩都在努力的“4A”,可不要轻易模仿   这些高难度冰雪运动的“刷屏”,也有不少网友跃跃欲试,就连冰墩墩也在坚持挑战花滑的4A高难度动作。   但医生提醒,普通人在模仿花滑动作时会有一定的危险性。  普通人没有滑冰基础,没有前庭功能的训练,旋转时,难以把控重心,非常容易导致摔倒、摔伤,损伤部位、损伤轻重程度决定损伤的结果。   造成的后果,轻的如皮外伤、擦伤、挫伤、贯通伤,以及各个部位的骨折的风险,重的有可能出现颅脑的损伤等等。   所以,不进行科学的前庭功能训练,千万不可轻易模仿这些高难度的花滑动作,否则结果可能不只是冰墩墩的撞头摔屁墩儿啦!
齐广璞妻子赵珊珊:接下来齐广璞怎么选择我都无条件支持他
时间:2022年02月20日
齐广璞一家三口 受访者供图  吉林运动员齐广璞拿到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男子空中技巧冠军!这枚金牌,让齐广璞人气瞬间爆棚。   在随后的两天里,齐广璞妻子赵珊珊给“齐先生”的一封家书、齐广璞女儿彤彤与爸爸隔空视频一吻……这些关于齐广璞夺冠后的各种“细节”火遍了全网。   2月18日,中国吉林网与齐广璞的妻子赵珊珊进行了视频对话。对话中,赵珊珊直言,“齐广璞北京冬奥夺冠,是圆了我们两个人的梦。”同时,赵珊珊还隔空喊话丈夫齐广璞,“我们和女儿在家等你回来!”对话过程中,齐广璞的女儿彤彤更是一度“抢镜”出现,奶声奶气高喊,“我想爸爸了!”齐广璞夺冠瞬间图片来源新华社“比赛之前没有想过齐广璞会拿冠军”   在齐广璞参加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混合团体比赛的时候,赵珊珊一家是在长春市冬季运动管理中心观看的比赛。那场比赛,齐广璞、贾宗洋、徐梦桃拿到了银牌。   2月16日的比赛,赵珊珊一家则婉拒了很多观赛邀请,而是选择了在家看比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择?赵珊珊说,“当时我觉得比较紧张,所以我们选择了一家人在家里安安静静地观看比赛。”   对于齐广璞的夺冠,赵珊珊表示,“很激动,当时我真的没有想过他能夺冠,只是感觉他那个5.0已经完成了,我就非常的兴奋,然后也觉得很开心,觉得我们已经圆梦了。”赵珊珊在长春市冬季运动中心观看比赛摄影李煦“我是肯定做出不来5.0这个动作的”   赵珊珊也是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的运动员,还曾经与齐广璞是国家队的队友。对于齐广璞的这个5.0难度系数,赵珊珊从专业角度给我们解读了要完成有多难,“这个难度系数的动作是在向后翻腾三周的情况下,要转体5周,第1次是720度,第2次360度,第3次是720度,这个动作要在短短的时间内,让身体迅速地整体完成这个动作,所以对运动员自身的要求很高。”   随后,赵珊珊还打趣道,“我肯定是做不出这个动作的。”赵珊珊解释说,“10年之前齐广璞是第一个能够做这个动作的运动员,最近两年,陆续有10个左右的运动员能够做出这个动作了。”齐广璞女儿与齐广璞隔空一吻受访者供图“赛后彤彤跟齐广璞视频时候亲了爸爸”   在与赵珊珊对话的过程中,齐广璞的女儿彤彤也来到了镜头前。这个奶声奶气的孩子,很羞涩地告诉我们,她很想爸爸。   齐广璞比赛结束的时候,彤彤与齐广璞“隔空一吻”的镜头火遍全网,赵珊珊解释说,“那是齐广璞比赛结束之后,他打回了视频电话,当时彤彤在电视里看到了爸爸的身影,她很想爸爸,就凑上去‘亲’了爸爸一口。”赵珊珊的一封家书网络截图“一封家书的由来就是想说一些心里话”   赵珊珊给“齐先生”的一封家书,让很多人潸然泪下。对于“一封家书”的由来,赵珊珊的解释是,“其实也没有太多的由来,我就是想说一些心里的话,然后又不知道用什么来方式来表达,所以就写了一封信,因为我们之前都没有沟通训练这方面或者比赛的事情,从他进入冬季训练以来,我们就没有讨论过比赛和训练,所以说我也有着很紧张的心情,然后又不知道怎么去表达或者怎么去说,能当时就会有这种举动,想把它变成另一种方式来宣泄我的一种情绪,或者是来告诉他我的一种情绪。”   如今,齐广璞已经拿到了冬奥会的金牌,赵珊珊曾经的“紧张情绪”是否已经得到排解?这一封被全网“传看”的家书,又有哪一句话让赵珊珊印象最深?   “我觉得他是肩负着两个人的梦想,站在冬奥的舞台上,如今圆了我们两个人的梦。”齐广璞家人观看齐广璞比赛摄影李煦“接下来齐广璞怎么选择我都无条件支持”   已经结束了全部比赛的齐广璞,接下来终于要放松一段时间了。对于接下来的打算,赵珊珊说,“等他回来,可能我们先回他的队里去一下,跟领导、队友啊,去一起分享这个喜讯。然后可能我们要回老家,跟我们家人们再报一下这个喜讯,然后,可能我们会带孩子去旅行吧,因为孩子真的是很久没有跟她爸爸在一起了。”   31岁的齐广璞已经是大满贯运动员,未来是否还会继续?赵珊珊也给出了答案:“现在还没有具体想过后面要怎么去规划,但是我觉得如果国家需要他,他自己还对这项运动有坚持有梦想,还想继续这个事业的话,我们家人还是会支持他的。”   同时,赵珊珊还向齐广璞“隔空喊话”,“我真的就想对齐广璞说恭喜吧,我觉得我们在家门口圆梦成真这又是另外一种喜悦。”   在采访的最后,赵珊珊也向广大网友致谢,“谢谢网友们和所有的支持他的人,能够关注他,关注滑雪空中技巧这个项目。”
《人世间》编剧王海鸰:东北人精神上“富足”的背后,隐藏着什么东西?
时间:2022年02月20日
  由吉林省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江苏省委宣传部联合出品,由腾讯影业、新丽传媒、阅文影视“三驾马车”联合推出的现实题材电视剧《人世间》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和网络平台爱奇艺同步热播,该剧真实、细腻、温暖,让观众赞不绝口。而这个有温度的故事的编剧是王海鸰。   知名作家、编剧王海鸰,曾创作过《牵手》《中国式离婚》《大校的女儿》等热播剧,擅长为普通大众发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王海鸰坦言,《人世间》描绘的故事是她生活的盲点,她也很少做改编,但她还是被故事所感染,改编时把原著底色做了调整,让这个老东北工业城市温暖、明亮,奉献出了这部暖心大作。从严肃文学到影视剧的改编很难   在《人世间》之前,王海鸰很少改编别人的作品,而且这部小说中描写的普通工人生活,对她来说也是盲点。但最终促使她接下这份工作的,是被原著的故事吸引了,“我创作的初衷就是为普通大众说话。大家都知道东北是老工业基地,东北的城市也是老工业城市,在那个年代生活是很艰苦的,但东北人精神上都是挺‘富足’的感觉,这生活背后隐藏的什么东西?所以我想试着接一下这个故事,去尝试深入了解他们。毕竟人到一定年龄的时候会有一种追求自己经历的完整性。”   《人世间》作为梁晓声创作的经典作品,并且是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最高票获奖的小说,是具有严肃文学血统的作品,小说本身不具有电视剧剧本的那种冲突性、故事性和戏剧性,这也加大了影视改编的难度,王海鸰说:“影视改编讲究的是无巧不成书、没有三角不成戏、一唱三叹、一波三折,这与原著正好相反,所以我们必须把小说里表现的东西外化、影像化。另外,原著偏于描述某个群体,而影视剧要反映一个面。因此在改编中,我们对原著做了大量的补充,也对原著角色的个人生活经历做了一些删减,电视剧不是要表现一个群体,而是要立体地反映一个时代。”调整原著底色故事更加温暖   《人世间》剧本的创作过程中,王海鸰和梁晓声几乎没有交流,除了几次大桌子集体会议和播出前宣传时碰过几次面外,就只通过一次电话,商量周蓉这个角色,王海鸰说:“因为周蓉在小说中的形象比较弱,但她又是主角,所以做了一些沟通。”王海鸰认为,没有交流是她和梁晓声老师之间的默契,因为彼此懂创作人的心情,他不想过多干涉自己,或者用他的主观给自己一些引导,而王海鸰本人也很怕被打扰,“因为我一旦有这个想法,在还未坚定的时候,别人一说我可能就会随着走了,我比较相信自己的第一直觉。”   《人世间》的剧本花了两年半的时间,王海鸰已经记不清自己写了几稿,她用“这是我从业以来最艰难的一次创作”来形容《人世间》剧本创作的艰辛。不过值得安慰的是,作为一个团体,她和主创团队在创作过程就达成了共识,他们一致认为在小说基础上底色要调整,“我们共同希望的《人世间》是温暖的、明亮的,因为改革开放前我们的日子过得很穷,但是回想一下那一阵也没那么多‘内卷’,也没那么多焦虑,特别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