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5日 星期二 农历闰六月十二 |
公众号
小程序
今日热点
壮美画卷引客来 ——直击“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吉林展区③
时间:2022年10月13日
  “我曾经到吉林市欣赏过如诗如画的雾凇美景,晶莹剔透,宛如置身于童话世界。”在“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吉林展区内,来自湖北的观众马佳对吉林美景印象深刻,“期待着有机会可以去长白山游览。”   吉林有多远?吉林有多大?吉林有多美?在吉林展区内,丰富的展览内容为观众们开启了探索吉林的大门。无论是水更清、鱼更肥、景更美的查干湖,还是钟灵毓秀的净月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亦或是变“冰天雪地”为“金山银山”的松岭雪村,多姿多彩、美丽丰饶的吉林为观众种下了诗和远方的种子。   10月11日,在“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吉林展区,一张雌性东北虎携带两只幼虎外出觅食的图片颇为吸睛。只见这只雌性东北虎花纹明显,体型健硕,俨然一派森林王者的霸气,两只幼虎活泼可爱,吸引了不少参观者驻足。   “之前我在网上多次看过东北虎豹‘做客’吉林的珍贵影像,虎啸山林、豹跃青川,十分有趣。虽然我还没去过吉林,但是相信那里的生态环境一定非常好,才能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观看展览的马海超说。   秋风起,金秋到,林木蓊郁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已是层林尽染。“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是我国首批设立的国家公园之一,园区大部分坐落于吉林省。”展厅讲解员介绍。“国家公园”“东北虎”“东北豹”……众多的标签让该公园自建立之日起,就备受关注。这片寂静山林,已经成为东北虎豹等野生动物栖息、繁衍之地。   近年来,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持续推进,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的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设立短短一年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自然生态系统得到整体保护和修复,支撑保障体系逐步建立,野生东北虎、东北豹种群数量稳定增长。据监测,目前,野生东北虎种群数量达到50只以上,野生东北豹种群数量达到60只以上。在最新监测到的虎豹种群中,有幼虎10只、幼豹7只。   东部长白林海虎啸、中部沃野千里鹿鸣、西部湿地云飞鹤舞……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物种在吉林安家,反映出我省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近年来,我省统筹打好蓝天、碧水、青山、黑土地、草原湿地“五大保卫战”,保护生态与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出一幅壮美的生态图景。   江河奔腾不息,奋斗拼搏不止,吉林人建设生态强省的脚步愈发坚定、有力!
夯实经济发展“压舱石” ——全省项目建设述评
时间:2022年10月13日
  秋风飒爽,吉林大地五彩斑斓。   在这收获的季节,白山松水间扑面而来的,是经济发展的滚滚热潮;放眼看到的,是项目建设的风生水起;处处洋溢的,是攻坚克难的十足干劲。   项目兴,则经济兴。数据显示,1—8月份,我省项目(不含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5.8%;其中5000万元及以上项目同比增长8.5%;亿元以上项目投资同比增长7.7%。而“挖掘机指数”表现出各类工程机械设备的开工率和工作情况,被称为“中国经济的晴雨表”,我省更是在8月份创下了今年全国开工率的最高点——78.01%。   “以起步即冲刺、开局即决战的姿态,全面掀起优环境、抓项目、促发展的热潮,以营商环境吸引优质项目,以优质项目带动有效投资,努力把吉林打造成为要素集聚磁场、企业成长沃土、投资兴业宝地。”新年伊始,在吉林省优化营商环境加快项目建设大会上,我省把项目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全省谋项目、招项目、抓项目指明了方向。   航向既定,奋楫扬帆。全省上下铆足干劲,跨越不同时节,一个个重大项目在脚下这片充满希望的黑土地生根、开花、结果。   6月28日,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项目正式开工。距开工不到3个月,此时整个项目的钢结构和网架部分都已完成,正在进行屋面和墙面板的安装,为年底前实现暖封闭冲刺。   7月5日,国家碳纤维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吉林化纤6万吨碳纤维项目在吉林市正式启动。国家碳纤维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沿着碳纤维全产业链方向布局了碳丝产业园、碳/碳复合材料产业园、汽车轻量化制品产业园等六大产业园区和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公共服务平台。   今年前8个月,吉林化纤大项目建设进程迅猛——首条35K风电专用大丝束碳化线、首条35K预浸料专用大丝束碳化线、首条35K高压气瓶缠绕专用大丝束碳化线、首条50K高产能高性能大丝束碳化线以及完全自主制造国产化的15万吨原丝两条万吨级生产线先后一次开车成功。   同样是在江城吉林,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转型升级项目激战正酣。项目总投资近340亿元,将新建120万吨/年乙烯、60万吨/年ABS等21套炼油化工装置,改造9套装置,是“十四五”以来国家批准的首个大型石化项目。   一大批千亿级、百亿级的顶天立地重大项目落户我省,不断为我省振兴发展培育新动能。   仲夏时节,全省瞩目的中车松原新能源装备产业园举行产品下线活动。作为中国中车集团在东北的重要布局,中车松原项目建成后,可年产整套风机800台套,能够为松原市、吉林省乃至东三省风电产业提供设备保障,也必将带动我省新能源产业发展踏上崭新的台阶。   7月30日,我省“山水蓄能三峡”工程全面启动,与正在加快建设的西部“陆上风光三峡”遥相呼应,全省新能源产业发展动能澎湃。   重点产业项目,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而基础设施建设,则打通地域发展脉络,舒展区域发展筋骨。   在上下一盘棋的全力推动下,轰鸣声不断,施工机械、运输设备往来穿梭……这样的建设场面不断重复上演。   桓集高速公路建设桥梁工程已全面进入架梁及桥面系收尾阶段;沈白高铁吉林段TJ-5标的新缘隧道施工现场,全体施工人员放弃假日休息,动用多台大型设备,实行人员轮班、设备不停、24小时不间断施工;长春经济圈环线高速公路一期工程主线路基和桥梁施工已经全部完成;699项吉林项目电网项目集中开工;四平市绿水长廊项目建设日进120米……   让企业放心投,让项目顺心建,无论项目大小,吉林一以贯之。“项目为王”奏响高质量发展最强音,全省上下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氛围日益浓厚。   各地各部门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在重点项目建设和投资上抢占先机、抢工抢时,推动项目建设的全面提速和突破提升。   服务是“软实力”,需要“硬措施”来托底。为全力推动项目建设,我省开展全省投资和项目建设百日攻坚行动,省领导带队对5000万元以上项目和专项债券项目进行全覆盖踏查,推动项目建设取得实效。在专班推动重点项目建设的基础上,积极谋划储备重大项目,目前全省滚动谋划亿元以上重大项目2128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473个。   同时,承接落实国家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重大利好政策,省发展改革委等20个部门联合办公,积极开展项目申报、审核等工作,引导商业银行为项目提供配套融资。组建项目专班全天候对接项目前期手续办理,提高项目审批效率。建立项目问题“直通车”制度,全省95个项目中心协调解决652个用能用料用工等问题和需求。发挥“项目中心+行长”机制作用,搭建银企对接平台,推动461个项目获得506.3亿元信贷支持。   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产出、后天的发展,今天的投资影响着当下的增长,也决定着未来的产业结构和发展后劲。缘于省委、省政府谋项目、上项目、建项目的坚定决心和信心,一条条生产线动能升级、投产达效,一个个重点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一幅项目建设的壮美画卷正在吉林大地徐徐铺展开来。
“只要祖国需要,我定再战冬奥”
时间:2022年10月12日
  讲述人:武大靖,28岁,中共党员,中国男子短道速滑队运动员,2018年平昌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500米冠军,2022年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混合团体接力冠军。   今年4月8日,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我颁发了北京冬奥会突出贡献个人奖,嘱咐我要继续为国争光,我内心无比激动。这些年来,我亲身见证了国家一步步向体育强国迈进。让我自豪的是,在这一伟大历程中,我有幸代表祖国参加比赛并取得成绩。   带着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我回到了自己热爱的冰场和短道速滑运动中。北京冬奥会结束后,我参加了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但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主业”。为了解决多年积累下的伤病困扰,这段时间我按照教练团队制定的计划,正在做身体上的康复和恢复训练,目前训练和恢复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这一切都是为下一个冬奥周期做准备。   一路走来,我经历了太多,有夺取金牌的喜悦,也有处在低谷时的落寞。腰伤发作时我一度只能趴着吃饭、睡觉,但挫折从未让我气馁。我一遍遍告诉自己,只要有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和坚强意志,就一定能够争取到最好的结果。   今年北京冬奥会期间,我的家乡开展了“冬奥在北京、体验在吉林”活动,活动非常火爆,许多南方游客来到冰天雪地的吉林感受冰雪运动的魅力。这两年,越来越多的家乡人响应总书记提出的“三亿人上冰雪”的号召,积极参与冰雪运动,白山松水间掀起全民健身的热潮。作为吉林运动员,我高兴地看到运动健身给大家带来快乐、健康和幸福,也真切感受到家乡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   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作为运动员,我光荣当选了二十大代表,这是我一生的荣誉,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要用实际行动影响和带领身边伙伴为国征战、为国争光。我会把“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传递给更多的年轻人。至于我自己,我可以斩钉截铁地说:只要祖国需要,我定再战冬奥。
“吉林蓝”成为生活常态
时间:2022年10月12日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今年以来,我省聚焦生态强省建设,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1至8月,全省空气环境质量再创新高,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2.1%,特别是7月和8月,我省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达到100%,空气质量跻身全国第一方阵,“吉林蓝”成为生活常态。   守护蓝天底色,提升空气质量。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全面启动建设“陆上风光三峡”工程,依托西部风光资源,以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为支撑,发展风电、光伏发电,主体区域涵盖3个市、11个县(市、区),截至8月底,我省新能源装机1257.77万千瓦,其中风电877.1万千瓦,光伏发电380.67万千瓦。全面完成117家燃煤供热企业达标整治,长春、吉林、白山成功申报国家北方清洁取暖示范城市,全省清洁取暖率达到81.3%。严格实施秸秆全域禁烧,突出重点精准发力落细落实各项措施,多渠道提升秸秆综合利用能力,秸秆露天焚烧现象有效遏制,2021年秋季至2022年春季,秸秆露天焚烧火点数量同比下降77%。   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聚焦万里绿水长廊建设,全力推进河湖综合治理,共完成投资38.06亿元,全省新建和改善提升绿水长廊820.3公里。“大水网”建设全面启动,西部河湖连通主体工程全面完成,实现连通203个湖泡,推动西部地区湖泡湿地面积恢复至4891平方公里。对东辽河、伊通河、饮马河等重点流域开展枯水期生态补水,去年以来累计补水7.34亿立方米,有效维护了河流健康生命。把节水作为降低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和减少污水排放的治本之策,严格管控用水,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显著提升。持续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深入推进黑臭水体治理,不断强化饮用水源地保护。全省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截至8月底,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为78.9%,同比上升3.2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3个,占比2.8%,同比下降2.6个百分点。   加大黑土地保护力度,持续巩固土壤环境质量。颁布全国第一部黑土地保护地方性法规,立法修订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将每年7月22日设立为“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日”。省市县均成立了由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双组长”的黑土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在农业农村部门组建黑土地保护专职机构。开展“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建设3个万亩级、30个千亩级示范基地和一批示范点。总结推广“梨树模式”,构建东部固土保肥、中部提质增肥、西部改良培肥等保护路径,推广面积达到3283万亩。严格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安全管控,安全利用率分别达到99.9%和100%。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去年以来打造“美丽庭院、干净人家”20万户。全域统筹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利用率达到94.93%。   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力度,项目审批服务“加速度”。指导各地围绕国家年度重点支持方向谋划储备生态环保项目,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长春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通化国际内陆港务区污水处理等一批污染治理、节能减碳及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建设,为长春市五大污水处理系统“一厂一策”提质增效工程、南关区垃圾转运服务中心等40个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项目建设提供了债券支持。通过发挥引导带动作用,推进生态环保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运行,补齐环境基础设施处理短板弱项,促进生态环境质量巩固提升。
贾春贺:立足岗位练就一身“绝活”
时间:2022年10月12日
  “立足本职岗位,练就过硬本领,永葆不断学习的热情、勇于创新的斗志,带领更多的员工参与到技术创新工作中。”这是国网白山供电公司营销集约管控中心业务质量管控班班长贾春贺的工作信念。   2009年大学毕业后,刚入党的贾春贺来到长白山脚下的泉阳供电所当收费员。供电所背靠原始森林,生活条件艰苦,贾春贺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出点样来。第二年的深冬,她主动请缨,要发挥党员作用,承担全面理顺“所里台区分卡不清晰,时常发生串户和接线错误”的消缺任务。她冒着严寒,跑台区、对帐卡,重新编制了台区分卡,总结出“一看、二停、三对比”工作手册,解决593个台区分卡问题,提前21天完成任务。   贾春贺凭借执着的信念,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永不服输的劲头,在实践中学习积累,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为岗位上的多面手、业务上的排头兵。2012年,她以优异成绩通过了省公司调考,来到国家电网白山供电公司数据稽查岗位,从直接面对客户变成和大数据打交道。她不断钻研,发挥大数据作用,成长为数据稽查岗位的行家里手。2015年,贾春贺总结创造营销全过程多维度预警系统、用电信息采集系统、SG186电力营销业务应用系统相结合的“多系统信息数据融合对比法”,累计发现异常问题36项,整改数据1000多条。国网白山供电公司应用“营销数据‘稽核’管家”软件,数据校验由人工变智能,效率提高42%、准确率达到100%,数据稽核时间缩短10倍以上。   2019年,贾春贺代表省公司参加国网公司“服务之星”竞赛并获得第十一名的佳绩。此后,她连续挑战三届竞赛,夺回一座座闪闪发光的奖杯。2021年,贾春贺荣登国家电网公司供电“十佳服务之星”红榜,并在总结会上作交流发言。   “挖掘数据价值,让数据发挥更大作用,首先就要知道这些数据从哪来、怎么来的,每个数据都代表和意味着什么,它的背后是哪些工作流程、哪一个工作环节节点。”贾春贺对自己班组的工作有清晰的认识。她精通数据来源渠道,擅长数据分析,按照262项规则筛查出异常数据,并将其转化为信息价值,练就一身数据分析“绝活”。十年来,她带领劳模创新工作室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今年又有2个创新项目荣获2022年吉林省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交流活动一等奖,1个创新项目荣获2022年全国电力行业质量管理小组成果一等奖。   今年疫情防控期间,贾春贺作为党员先锋队志愿者,积极投入到春江花园疫情防控工作中。她还通过对企业在“假期”“停产”“复工”三个阶段的日均用电量分析,挖掘复工复产企业用电需求,把分析出的需求及时传递给相应的部门或单位,采用对应的服务措施,用科学精准的供电服务助力复工复产。   从基层抄表员到优秀技术工人,再到全国劳动模范、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国网公司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并光荣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贾春贺始终以质朴的工人情怀担当奉献,以忠诚履职的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以自我革命的创新精神突破自我,塑造了新时代电力工人的崭新形象。   “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承载着组织和人民的信任和重托,我将积极建言献策,认真履行好党代表的职责和使命。”贾春贺说。
国产雪车闪耀登场 “吉林制造”再次“出圈”——直击“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吉林展区②
时间:2022年10月11日
  “请问这款雪车是什么材质制造的?”“它的最高时速能达到多少?”“车里能容纳两个人吗?”这是“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吉林展区解说员刘海冰这几天常被询问的话题。   10日,记者在吉林展区看到,在一辆中国传统红黄配色的国产双人雪车前,参展观众络绎不绝,纷纷拿出手机拍照留念。刘海冰告诉记者,自“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开幕以来,这辆由中国一汽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携手研发制造的雪车成为了吉林展区最受瞩目的展品之一。“观众们对雪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吉林制造’凭实力再次‘出圈’。”她说。   雪车项目历史悠久,在第一届冬奥会中就被采纳为正式比赛项目,是冬奥会里名副其实的“元老”。雪车装备制造技术含量高、制造工艺复杂,从前一直被国外所垄断,在运动装备领域也是一项“卡脖子”技术。   据悉,在国产雪车研发任务中,中国一汽负责总体方案、造型设计,尤其是车架、转向、制动等系统和冰刀等核心零部件的研发。面对几乎为零的认识和几乎为零的数据积累,研发人员先从了解雪车使用需求开始,然后逐一攻克了人机工程优化、平台关键系统及零部件设计、材料轻量化、CAE仿真模拟、高精度机械加工工艺等一系列难题。   “以往的雪车,买什么样就得用什么样。我们就是要给中国运动员设计制造自己的雪车,用中国科技助力中国健儿在冬奥赛场取得佳绩。”车身领域负责人初丛莹表示,车身的设计是一项工作量极大的工程。对于完全空白的雪车研制工作,设计师不但要实现从无到有的质变,也要不断探索设计的边界、拿捏量变的尺度。   2021年9月,中国首款自主高端雪车正式交付,这辆诞生于吉林的国产雪车实现了“0”的突破,为国家雪车队、中国雪车运动员带来了低风阻、高可靠、易操控的国产雪车,宣告我国雪车装备长期依赖国外品牌的历史从此结束。   “这辆雪车外形亮丽、技术先进,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拉花设计更是带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展露出理想飞扬的中国志气,也让我们看到了‘吉林制造’的独特魅力和无限可能。”观众张春阳是一名吉林人,置身于家乡的展区,让他倍感激动和自豪。
吉林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愈开愈艳
时间:2022年10月11日
  风吹稻浪穗飘香,海兰江畔盛世欢。   9月3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隆重举行。70载峥嵘岁月,70载砥砺奋进!一朵“民族团结之花”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深切关怀和诚挚祝福中傲然盛开。   延边各族群众身着盛装舞姿翩跹,“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演绎出我省各民族团结奋斗共进步、繁荣发展同向前的幸福画面。   多年来,我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吉林时的殷切希望和嘱托,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统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立足服务吉林振兴发展大局,着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各族群众共同绘就和谐和睦和美的民族团结进步画卷。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民族团结主旋律在吉林大地声声奏响   走进伊通满族自治县永宁街道福庆社区,“石榴精神”四字映入眼帘。该社区共有居民2520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1200人。近几年,民族团结文化长廊、红石榴政务服务中心纷纷在福庆社区落地,社区党支部书记赵晓红更是承担起民族政策法规宣传员角色,“我们积极向群众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法规,在社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各民族群众其乐融融。”赵晓红笑着说。   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现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我省坚持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民族团结主题展示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红石榴社区等丰富载体,深深承载着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的美好愿景。   我省40个集体和49名个人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44个单位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4个基地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吉林好人·最美民族团结之星”、民族团结进步“双百”示范工程逐渐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主打品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广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政策,讲述民族团结进步的吉林故事,浓浓渲染了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民族氛围。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吉林各民族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步伐铿锵有力   8月28日,延吉市BRT项目一期工程全线通车第一天。市民魏春阳天刚亮就出了门,想早早体验一下过去只在一线大都市见过的“BRT”。这是我省开通的首条快速公交,被称为“地面上的地铁系统”。一辆辆造型时尚的新能源公交车在马路中间奔驰,智能监控系统可根据路况即时管理调控;乘客走进科技感十足的公交站台,买一张票可自由换乘;登上12米长的电动大巴,扶手、灯箱、风道……到处可见五颜六色的象帽飘带和朝鲜族服饰,由内到外带给延边人满满的幸福感。   “光东村图片上太空了!”不久前,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新貌图片亮相中国空间站,村民们兴奋极了。   如今的光东村,如画风光萦绕四季。绿色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与特色民俗文化相融入的发展之路,让光东村成为长白山旅游沿线热门打卡地,年均接待游客约30万人次。   在延边,一座座独具朝鲜族特色的乡村,把乡村振兴的图景装点得愈发美丽。过去,它们是许多人的故乡。如今,正成为更多人创业奋斗的舞台。   我省围绕民族地区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等各方面的远景规划和重大部署,成为推动民族地区高速发展的强力引擎,兴边富民行动、重点城镇建设工程等一大批民族地区重要战略发展项目一一上马,一系列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落地落实。   珲春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龙边境经济合作区、延吉(长白)开发开放试验区成为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的新窗口,全国互市贸易落地加工和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成为民族产业发展的新亮点,沿鸭绿江、图们江以及西部科尔沁草原特色村镇廊带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镇)建设成为民族特色旅游的新品牌,各族群众在共同致富的小康路上露出喜悦的笑容。   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协同推进   8年前,新疆维吾尔族青年麦麦提·敏亚森举家到吉林市生活,受到当地服务部门和周边居民细致入微的关心照顾,子女就学、营业执照办理、身份证异地补办等关系生产生活的实际困难被一一解决。他们感受到家乡般的温暖,心近了,路宽了,腰包也鼓了。永吉县发洪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们主动捐赠抗灾物资数万元,自发组织少数民族抗疫服务队,为第二故乡倾情奉献。   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我省锚定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首批建立10个“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工作站”,为外来少数民族群众提供法律援助、就业咨询、卫生计生等多领域便捷服务,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吉林生活。努力构建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让各民族群众紧紧依偎在一起,在吉林大家庭中守望相助。   随着音乐响起,汪清县象帽舞艺术团一位身着朝鲜族民族服饰的姑娘,体态轻盈地开始表演象帽舞,长长飘带在风中自由旋转,现场观众发出阵阵掌声。   象帽舞作为汪清县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品牌,曾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2009年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演出,先后获得文化部颁发的“荷花奖”“山花奖”“文华大奖”,少数民族基金会颁发的“特殊贡献奖”和“优秀组织奖”等多种奖项。   文化是多民族和谐交融的纽带,也是各族同胞精神力量的源泉。长期以来,我省将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共同推进,深入实施少数民族文物古籍保护项目和民族文化重点保护工程,重点建设90个全省少数民族文化体育传承基地和民族乡镇民俗文化展示馆,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成为呈现各民族优秀文化的视听盛宴;海兰江畔的稻花香,塞汗塔拉的骏马奔腾,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少数民族群众的新风貌,凝结了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强大精神纽带。   乘着劈波斩浪的复兴巨轮,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阳光,吉林的民族工作正在不断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崭新业绩,向着“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吉林精彩篇章”伟大目标阔步前行,演奏出一曲曲华美的民族乐章!
“我看到热搜里的‘吉林一号’卫星了” ——直击“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吉林展区①
时间:2022年10月10日
  “看,这就是热搜中的‘吉林一号’卫星!”今天,在“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吉林展区,参展观众付卓鑫兴奋地指着“吉林一号”卫星模型对同伴说。   作为一名航天爱好者,付卓鑫一直关注着“吉林一号”卫星的相关动态。今年国庆节期间,“吉林一号”卫星从太空传回一组我国各地的高清影像,俯瞰祖国大江南北,为祖国庆生。该消息一度登上微博热搜榜前三位,备受瞩目。   十年来,从无到有,从有到新,长光卫星技术股份公司闯出了一条商业遥感卫星之路。目前,已有70颗“吉林一号”卫星在轨运行,公司成为东北三省首家、吉林省唯一一家“独角兽”企业。“吉林省还是新中国光电子产业的摇篮,依托光电信息产业优势,倾力打造‘卫星’新名片。”伴随着解说员的讲解,参展观众们纷纷忙着记录、拍照。   “虽然我还没机会去吉林,但是对于吉林‘卫星’、高铁动车组以及红旗汽车等享誉中外的品牌都很熟悉。吉林近年来的变化发展有目共睹,通过这样一次全景式的展览,更是令人神往。”观众董竞飞说。   步入吉林展区,映入眼帘的第一个单元“书写吉林振兴的精彩答卷”中,不仅有“吉林一号”卫星和建设“陆上风光三峡”工程等图片,还带来了中车长客制造的京张高铁复兴号冬奥智能动车组、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自主品牌汽车等模型,以及吉化公司的乙丙橡胶、吉林化纤ABS树脂产品等实物,全方位展示了我省汽车制造、轨道客车、石油化工、生物医药、新能源、光电子、卫星及应用等发展势头强劲的产业。一直以来,我省坚持创新引领,着力把长板锻长、把短板补齐,优化产业布局,持续推动转型升级,激发活力动能,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参展观众们纷纷赞叹,看到这些内容,更直观地了解了吉林省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吉林,未来可期!
0.07413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