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5日 星期二 农历闰六月十二 |
公众号
小程序
今日热点
2022年5.5%左右经济增速目标怎么看?能实现吗?
时间:2022年03月11日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经济增速预期目标一经亮相,便引发海内外高度关注。   “这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目标。”有外媒评论。   经济增长目标引导着发展方向。如何看待5.5%左右的预期目标?如何实现?   厘清这些舆论关切的问题,至关重要。为什么定在5.5%左右?   当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续,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国内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复杂形势下,有外媒认为,中国5.5%左右的经济增速目标定高了,中国经济前景“不容乐观”。   如何看待今年的预期增速目标?   对这一目标的设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主要考虑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需要,并同近两年平均经济增速以及“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相衔接。“这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体现了主动作为”。   “把今年经济增速预期目标设定为5.5%左右,是较为科学合理的。”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向东表示,这符合现阶段我国潜在增长水平,有利于引导预期、提振信心,凝聚发展共识。   2020年,考虑到疫情冲击等因素,政府工作报告未提经济增速具体目标,我国经济实际增速为2.3%。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6%以上的目标,最终实现8.1%的增长,两年平均增长5.1%。   “今年在高基数上适当调整增速目标符合实际。”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委员说,预期目标设定不能只看当年,要考虑前一年基数,也要考虑后续可持续发展,尽力避免年度之间忽高忽低。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测算,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仍在5.5%至6%之间,前两年经济平均增速主要因疫情未达5.5%,今年的目标设定更接近潜在增长水平。   2021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114万亿元,在此基础上如实现5.5%的增长,对应的一年经济增量,按经济体算可以排到世界前20位。   《纽约时报》刊文称,中国5.5%左右的经济增速目标比以往虽有下调,但仍然高于大多数国家,能在全球不确定性中提振信心。5.5%左右的目标能实现吗?   有外媒称,中国设定今年经济增速目标时,低估了俄乌冲突对经济的影响。类似疑虑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   “消费和投资恢复迟缓,稳出口难度增大,能源原材料供应仍然偏紧”“必须爬坡过坎”“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重、挑战多”……   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充分预估,并认为5.5%左右的目标“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   压力挑战前所未有,但并不意味着目标难以实现。   “面对新的下行压力,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   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一系列政策组合形成有利于稳增长的良好环境:   财政支出规模比去年扩大2万亿元以上,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400亿元……一系列硬举措汇成有利于稳增长的强大合力。   “尽管面临的环境不容乐观,但中国仍有足够政策空间支撑经济稳定增长。”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芮泽说。   近日,国际油价突破每桶110美元关口,煤炭、天然气、铁矿石等价格也居高不下。有外媒担忧,全球通胀持续高企,会给中国保供稳价带来新的挑战。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回应说,中国经济韧性强、市场空间大,政策工具箱丰富,特别是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生猪产能充足,工农业产品和服务供给充裕,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继续保持物价平稳运行。   “中国经济有信心顶住下行压力,完成预期目标。”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委员表示,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下,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大韧性后劲,以及市场主体的活力和抗风险能力,这正是努力实现全年目标任务的信心和基础所在。完成全年目标任务要怎么干?   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着力稳市场主体保就业、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翻开政府工作报告,通过九方面工作部署,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施工图”脉络清晰。   推动重大决策落地见效,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委员认为,今年经济增长大概率会“前低后高”,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仍有空间,通过支持新基建、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领域,进一步释放需求潜力。   加强各项政策统筹协调,锚定高质量发展方向——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委员说,要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最大程度发挥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用。   注重有效应对风险挑战,统筹好发展和安全——   有外媒担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可能引发负面效应。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连维良回应说,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各项政策注重精准有效可持续,这样能够有效避免投资效益下降、产能过剩和资产泡沫等负面效应。   越是困难越要坚定信心、越要真抓实干。   “我国仍然处于发展战略机遇期。”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委员认为,我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城镇化和经济地理再布局潜力巨大,还有亿万憧憬美好生活并为之辛勤奋斗的人民群众,这是经济长期向好的最大底气。   前两个月货物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13.3%,发电量增幅在6.7%左右,铁路装车货运量快速增长……这个春天,大江南北,田间地头、工厂园区一片繁忙。   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只要全国上下毕力同心、攻坚克难,中国经济有信心实现全年目标任务,沿着高质量发展道路行稳致远。
这个“群”,有何不一般?
时间:2022年03月10日
  “你这个群主是怎么当上的?”3月6日,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习近平总书记与全国政协委员“乡村振兴读书群”群主王静进行了深入交流。一个外表看起来普普通通的读书群,聊的却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让人既惊叹又好奇:这究竟是个什么群?   实际上,这是“书香政协”建设的生动缩影。2020年初,全国政协部署开展“委员读书活动”。从乡村振兴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数字经济到历史上的防疫……截至目前,“委员读书”活动共开设95个读书群,88个读书主题;97%的委员参与率,覆盖全部34个界别,遍布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今天,委员读书活动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全国政协引领、地方政协共同参与,线上线下协同推进、读书履职相结合的良好格局,取得了增长知识、增加智慧、增强本领的显著成效。   从内容来看,这是名副其实的学习交流群。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读书学习是新时代人民政协的工作内容和基本功。以党史学习教育为例,全国政协聚焦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把学习中共党史贯穿48个主题读书群,385名全国政协委员分别担任群主、导读,委员发言27万余条、浏览量超过142万人次,举行“品读红色经典”等线下讲读会,分享思想感悟,凝聚奋进力量。事实证明,精心选定读书主题,在讨论中深化认识、扩大共识,就能推动委员读书活动高质量开展。这是推进全民阅读的有力之举,也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内容。   从效果来看,这是货真价实的履职尽责群。有政协委员总结道:“把书读薄了,把人读厚了;把书读旧了,把人读新了。”“书香政协”不是为读书而读书,而是着力推动读书活动成果转化,增强社会溢出效果,既要以更客观、更长远、更辩证的眼光观察问题,也要以更全面、更有效、更妥善的方式解决问题。一篇篇高质量的调研视察报告得到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一件件提案、建议、社情民意信息转化为推进工作的有力措施。实践表明,只要发挥“网”的优势,下足“导”的功夫,增强“群”的引力,就能进一步培育协商文化、提升专门协商机构效能。   “在读书中履职,在履职中读书。”总的来看,开展读书活动是委员增长知识水平、加强自我修养的重要手段,也是适应互联网发展趋势提高协商能力和履职水平的创新探索。把握规律、创新方式,把这项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做实、做好,越来越多的读书群必将在浓郁的芬芳中萃取真知灼见、更好履职尽责。
与冬奥会相比,冬残奥会的“荣耀之花”多了一种小蓝花
时间:2022年03月10日
  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赛事正酣,每逢颁奖时刻,健儿们佩戴奖牌、手捧花束,一束束清新、精美的花,与他们的笑脸一起,成为荣耀时刻的见证。   这些花束不是鲜花,而是由绒线手工编织而成,被称为“永不凋零的荣耀之花”。   两个奥运的“荣耀之花”看似相同,其实还是略有差别。与冬奥会相比,冬残奥会的“荣耀之花”多了一种花,最早提出这个创意的,是编织“荣耀之花”的残疾朋友。北京冬奥会颁奖花束(左)和北京冬残奥会颁奖花束(右)一次意外的来电   “您好,请问您这边能承接绒线手工制品的制作吗?”2021年8月,北京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接到了北京市残联的来电。希望之家是一个自助、互助、灵活就业的残障人士组织,考虑伤友们有一定的编织基础,负责人唐占鑫当即应了下来。   “起初,我们并不知道这些手工制品要干什么用,只感觉对大伙儿来说是件好事。于是,我们面向全市残障朋友招募,只要肯学、愿意吃苦,都可以来一试。”唐占鑫回忆。招募一发出,150位残障朋友应征参与。   谁都没想到,这批手工制品,正是4个月后公布的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颁奖花束——“荣耀之花”。   秉承节俭办奥的理念,“荣耀之花”不用鲜切花,而采用非遗技艺“海派绒线编结技艺”手工编织,由技艺保护单位上海恒源祥组织。起初,拿到恒源祥提供的编织要求、指导视频,面对纷繁复杂的针法,大伙儿一时有些懵。   刘晓云今年58岁,22岁时,因为意外,她的下肢、腰部均遭受损伤。但她自强不息,学起了编织,屡获全国、北京市残障人士编织项目第一名。如今,她已是希望之家的技术顾问。   对照视频、一针一针学、做出样品、寄到上海……历经多次修改完善,2021年9月,刘晓云手中诞生了第一束“荣耀之花”。   为了确保每一位残障朋友都编织出符合标准的花束,150位参与者,几乎每位都由刘晓云面对面、手把手教授。2021年11月3日至2022年1月14日,两个半月的花束编织过程中,刘晓云的脚步踏遍了150位残障朋友所在的10个区,最远到达了距离城区100多公里的延庆区大庄科乡。一支蓝色波斯菊   由于保密要求,起初,残障朋友们并不知道这批花束将作何用,直到编织样品时,才小范围地知道是冬残奥会的颁奖花束。   “冬残奥会是我们残障人士的运动盛会,花束是不是应该体现自强不息的精神?”“波斯菊怎么样?只要有土的地方就能生长,花语是坚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一个大胆的想法诞生了:“咱能不能为‘荣耀之花’添一支象征坚强的波斯菊?”   想法既出,再定颜色。大家建议从冬残奥会会徽的红、蓝、黄、绿四种组成颜色中选定。红、黄、绿三色,花束都有了,唯独没有蓝,于是,颁奖花束中的蓝色波斯菊应运而生。   方案递到组织方恒源祥和北京冬奥组委的案头,成功被采纳。在2022年1月1日公布的颁奖元素中,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颁奖花束揭晓,其中,冬奥会颁奖花束包括玫瑰、月季、铃兰、绣球、月桂和橄榄6种寓意美好的花型,分别象征着友爱、坚韧、幸福、团结、胜利与和平,而冬残奥会颁奖花束则在此基础上额外增加了一支蓝色波斯菊,象征坚强。   “太荣幸了,给了我们莫大的鼓舞!”“这是健儿们的荣耀,也是我们的荣耀!”希望之家一片欢腾。一场约630万针的编织   把几团线编织成一束花,需要多久?答案是35个小时。   先钩织花瓣、花蕊、叶子,再用金属骨架将其组成单个花枝,最后再组装成一束绒线花……一针一线之间,下的是真正的“绣花功夫”。   “海派绒线编结技艺”讲究针法细密,涉及长针、短针、狗牙针、中长针、长长针、起立针、锁针等十多种针法,且每朵花的针法都不相同,“每朵花,都相当于十多种针法自由排列组合,变幻无穷。”编织者郭媛媛说。   就拿最难的月桂叶来说,一整束花上遍布着24片叶,用线最细、编织圈数最多、针法变换最复杂……熟手编织一片都需要20多分钟。   最精细的不仅是针法。要想编织出一片最接近真实的月桂叶,每针之间的距离都精确到了毫米。“叶子下方针法紧密,越到上部则越宽松,这样编出来的叶子舒展、自然。”郭媛媛说,因此,叶柄上针与针之间紧密贴合,自然状态下基本没有缝隙;而到了叶尖,针与针之间要有呼吸感,自然状态下尺子一量,间隔约2毫米。“最开始我们一边编一边量,到后面眼睛就成了‘尺’,距离多了少了都能看出来。”   “荣耀之花”的每朵花、每片叶都倾注了编织者的心血。据粗略统计,150位残障人士编织成500束“荣耀之花”,一共花费了约630万针,累计耗时近2万小时。一束用身体“质检”的花束   每一束奥运之花,都要经过严格的“奥运质检”。质检员们,不是别人,就是残障朋友们自己。   质检的标准,不仅要每个花片编织达标、花枝美观、花束漂亮,最重要的是安全。“整个花束的骨架是金属,小花片里缠绕着0.4毫米粗的铜丝、花枝和花柄里是2毫米粗的铁丝。”刘晓云说。冬残奥会上,运动员们身体情况各有不同,领奖时不是所有人都能手捧花束,失去双手的运动员会用头部和肩颈来夹住花束。“这就要求绒线必须将所有金属包裹起来,不能有一毫米金属伸出扎伤运动员。”   编织中,大家会用绒线紧紧缠住每一截金属的末端,保证肉眼看不到任何金属。编织完每一枝花,都会夹在自己头部和肩颈之间,来回“拉锯”,检验有无金属伸出。   2022年1月14日,当500束“荣耀之花”全部完工、打包转送,希望之家的伙伴们激动地流下热泪。   “当我看到运动员拿着‘荣耀之花’站在领奖台上时,我特别高兴,就像我自己站在那儿一样。”唐占鑫说,“颁奖花束之所以让我们做,不是因为我们是残障人士,而是因为我们能做好。”   怒放的花朵、蓬勃的生命力,“荣耀之花”,不只是残奥运动员们的勋章,也是150位北京残障朋友的勋章。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将与“荣耀之花”一样,永不凋零。
0.04969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