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省长春东南部的双阳区,梅花鹿的蹄印已深深嵌入这片土地的经济脉络。从明清时期的“皇家鹿苑”到如今的“中国梅花鹿之乡”,双阳的鹿产业历经数百年迭代,正完成一场从“粗放养殖”到“全链健康供给”的深刻转型。
如今,这里不仅是全国最大的梅花鹿养殖基地,更成为集科研、加工、品牌于一体的健康产业发展新高地,用“鹿元素”书写着乡村振兴与产业升级的双重答卷。
破局“养鹿卖鹿”:
从数量竞争到质量突围
清晨5点,阳光穿透薄雾,照在双阳区齐家镇东大鹿业的标准化鹿舍里。与传统印象中的养殖场不同,这里的梅花鹿分群而居,“一鹿一码”耳标佩戴整齐。
“过去养鹿看数量,现在看‘体质’。”长春东大鹿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段景玲介绍,“经过26年的选育,东大鹿业培育出了遗传基因性能稳定、早熟、利用年限长、产茸量高的‘东大梅花鹿’。一般来说,一头成年的梅花鹿一年能产茸3—4斤,而我们的‘东大梅花鹿’每年最多能产茸8—9斤。”
像东大鹿业这样的企业在双阳屡见不鲜,300多年的养殖历史为这里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超万户的养鹿户数量、近1500个鹿场,更为这里产业规模打下了牢固的根基。
与如今“量”“质”齐优局面不同,双阳的鹿产业也曾困在“养殖—贩卖”的初级循环里,而当传统养殖业遭遇市场冲击,双阳的选择不是盲目扩张,而是向“精耕细作”要效益。
破局从“提质控量”开始。一方面,打造“龙头企业+集体经济+庭院经济”发展体系,让鹿业遍布乡村,养鹿户达到1.3万户,保障梅花鹿产业发展“量”的“根基”。另一方面,双阳大力实施梅花鹿种源保护及种群提纯复壮工程,谋划“吉林梅花鹿种业保护开发利用中心”建设项目,全力提升梅花鹿优质基因库存储能力,目前,双阳拥有省级梅花鹿遗传资源保种场12家,国家级保种场1家,切实筑牢鹿业发展“质”的“底盘”。
从“规模优先”到“质量为王”,双阳用科技手段打通“优质优价”的通道,为农产品从“土特产”到“精品”的跨越提供了范本。
延伸产业链条:
从“卖原料”到“造产品”的蝶变
走进位于鹿乡镇市场大街的锦龙鹿业,200平方米的营业大厅内,摆放有序的鹿产品让人目不暇接。“从事鹿产业已经30多个年头了,最开始单纯地收鹿茸、卖鹿茸,到现在公司涉及养殖、加工、销售各个环节,致力于实现消费者‘以食代治,以食代养’的美好健康诉求。”吉林锦龙鹿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尹文昌说。目前,公司拥有财鹿、悦膏堂、飞天神鹿等多个品牌,开发一系列以鹿茸、鹿肉、鹿鞭、鹿心粉、鹿茸血等为核心原材料的鹿产品。
今年3月,东鳌鹿业集团传来好消息,公司生产的“梅花鹿鹿茸刺五加酒”获得保健食品批准文号,这不仅是双阳梅花鹿产品研发的一个重要成果,也为鹿产品向保健品领域拓展打开了大门。
在双阳,鹿业龙头企业发挥着引领作用。东鳌鹿业、世鹿鹿业等企业不断扩大生产能力,加快国家梅花鹿产业集群项目建设。它们将传统的鹿产品进行深度加工,推出了鹿胎膏、鹿血口服液、鹿茸胶囊等一系列高端产品,深受市场欢迎。
产业链的延伸离不开政策的“精准滴灌”。在吉林省提出打造千亿级梅花鹿产业战略目标的背景下,双阳也成立了鹿产业工作专班,集中力量、整合资源推进鹿业发展,构建了梅花鹿全产业链发展布局。
锚定“健康赛道”:
从单一产品到生态体系构建
利用鹿骨开发的胶原蛋白肽被应用在功能食品领域,鹿皮提取物成为医美领域的“新宠”,连以往被废弃的鹿血、鹿内脏也通过生物发酵技术转化为饲料添加剂……
当前,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双阳梅花鹿产业乘势而行,将梅花鹿产品从“滋补品”升级到“健康解决方案供应商”,并在生物医药、功能食品和生态体系构建等领域持续发力,向价值链高端不断攀升。
“我们以研制基因营养保健品为目标,以梅花鹿产品为原料,根据中医方剂学理论,运用先进技术,对不同品种、不同含量、不同有效成分、不同医疗保健作用的实际情况,配伍多种不同名贵中药,并采用传统的加工方法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的工艺流程,研制并生产了梅花鹿系列保健品。”华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于宏介绍说。
拥有鹿业省级科技创新中心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一个,600余名鹿业企业科研人员活跃在研发一线;与吉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吉林省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吉林省梅花鹿产业研究院、吉林省梅花鹿产业协会等相继落户……这些都为双阳鹿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为进一步扩大市场,提升品牌价值,双阳全力打造国家级梅花鹿产品集散基地,“双阳梅花鹿”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先后被评为中国百强农产品、全国绿色农业地标品牌等。
双阳鹿产业的蜕变,不仅是加工技术的进步,更是发展理念的革新——从“卖资源”到“卖技术”“卖服务”“卖标准”,从单一的农产品供给到健康生态体系的构建,梅花鹿的价值从鹿茸延伸至全产业链,双阳不仅守住了“老字号”,更创出了“新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