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港,北疆港区 C 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风光储荷一体化”智慧绿色能源系统助力港口实现 100%绿电供能;


武汉港,阳逻港区集装箱码头———远程理货、闸口无人值守等显著提升港口的自动化水平;


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自主研发的集装箱生产作业调度系统,让每个装卸作业指令都可以准确下达;


…………


港口是基础性、枢纽性设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各地各港口着力推进科技与港口建设深度融合,一项项智能升级的小环节,带来了港口建设的大变化。




使用绿色能源,建设低碳码头


走进天津港北疆港区,两台巨型风机的叶片正在匀速转动,与全国港口单体装机容量最大的地面分布式光伏电站,共同组成“风光储荷一体化”智慧绿色能源系统。


“这套系统让 C 段码头实现 100%绿电供能,与传统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相比,能耗降低 17%以上。”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公司总经理杨荣说。


C 段码头是智能化集装箱码头,其装卸设备、水平运输设备、生产辅助设备等,全部采用电力驱动。智慧绿色能源系统并网发电以来,已供电 2077 万千瓦时。


除绿色供能外,天津港还在港区范围内打造了生态环境大气智能监测平台,174 个监测点实现 24 小时动态监控,对港区污染源进行实时预警,助力码头低碳环保运营。


随着港口建设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C 段码头港区内已难觅工作人员的身影,码头调度和操作都由工作人员在几百米外的智控中心完成。


前推、侧移、微调、锁扣、定位……在天津港第二集装箱公司智控中心,远程控制司机冯旭紧盯着屏幕上的超高清视频,熟练地控制着操纵杆,仅用 75 秒就为 1 公里外的货车完成了集装箱装卸。


杨荣介绍,港口的高效运转,得益于天津港集团自主研发的智能水平运输系统,“作为智慧码头的大脑,这套系统联通着码头 12 台岸桥、42 台场桥、76 台智能水平运输机器人。”


去年以来,C 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月吞吐量增幅超过 20%,相比于传统集装箱码头,人员数量降低 60%,减少集装箱作业倒运环节 50%。


2022 年 10 月 13 日,随着标准箱从智能水平运输机器人上稳稳吊起,装入近 400 米长的“中远海运天秤座”集装箱货轮,码头完成了 100 万标准箱指标。从开工建设到第 100 万个标准箱,码头仅用时 33 个月。


远程智能理货,减少安全隐患


天空飘着细雨,一艘货船正缓缓驶向武汉港阳逻港区集装箱码头。几天前,船代公司通过系统申报了货物的详细信息,码头操作部早已安排好作业计划,船一靠泊,就可以马上开工。


货柜起吊的一刹那,安装在岸桥上的球形摄像机开始运转,自动对集装箱和在内场等待的集装箱卡车进行全方位扫描。


两公里外的智能理货监控室内,理货员陶佳紧盯着面前的两台电脑。“摄像机自动抓取了集卡车牌和集装箱箱号、箱型等信息,后台还对集装箱残损、箱体铅封的图像进行采集,通过 5G 网络实时传输到电脑上。”


陶佳指着屏幕上的照片说:“看,系统正在进行比对,检查无误后,点击确认装卸数据,生成船舶积载图,一个完整的理货作业流程就结束了。”


理货是集装箱进港的第一道关,也是码头和船方交接货物的重要环节。去年 9 月,基于 5G 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研发的智能理货系统在武汉港阳逻港区实现全覆盖。理货员彻底告别了“站位盯箱”,不再置身于集卡穿梭、岸桥起吊的作业现场,大大减少了安全隐患。


“目前,我们一个班次仅安排 4 名理货员,1 名理货员可同时操作 3 条作业线,信息识别准确率超过 98%。”武汉中理外轮理货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王攀峰说。


另一边,集卡司机易师傅正驾车前往码头堆场。打开手机,集卡预录 APP 上推送了两条提箱信息,作业区间、提单号和箱号标得一清二楚。地磅称重后,易师傅在闸口机器上扫描提箱预约码,通道便抬杆放行,集卡顺利进入港区。


“以前,大家出港前还要排队办理纸质单据手续,耗时又费力。现在全程不用下车,方便多了!”易师傅说。


2022 年,阳逻港区全面推行智能闸口改造。改造后,闸口自动识别集卡车号和箱号,实现 24 小时无人值守,车辆平均过闸时间从以往的 160 秒缩减至 30秒。港区还运用云计算和区块链技术,自主设计了一套网上预约受理平台,将货代、司机、海关等各节点的业务数据集成为数据流,码头可快速获取集装箱进出场动态,实现作业资源的科学调配。


整体规划预判,优化作业路径


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内,集装箱卡车进进出出,一派繁忙景象,而路面上平稳行驶的集卡内却空无一人。


原先在港区开集卡的司机王启明,此刻正坐在办公楼里的远程驾驶舱内,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面前的监控画面,他的工作是在必要时进行车辆的远程人工接管,确保集卡平稳安全运行。


2022 年 8 月 30 日,宁波舟山港智能集卡首次实现在封闭区域内的两路“无人化”实船作业。得益于宁波舟山港自主研发的集装箱生产作业调度系统 n—TOS,每个集装箱的装卸作业指令都可以准确下达。


作为码头的“核心大脑”,该系统经过了数百次测试和 9 轮上线演练,于2020 年上线,成功填补技术空白。目前,n—TOS 系统已在宁波舟山港主要集装箱码头实现全覆盖。


如今,借助 n—TOS 和 IECS 智能设备调度系统组成的“双芯大脑”,宁波舟山港能够对港口生产作业进行整体规划预判,给出最优作业路径,同时发送给远控设备,实现集装箱的位移,完成货物的装卸。


“除了智能调度系统,导航定位系统和 5G 通信系统也至关重要。”宁波舟山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任小波说,宁波舟山港拥有以 5G 通信技术为支撑的骨干网络,612 座公用干线航标全部升级为北斗设备。现在,凭借 5G 高速率、低时延、广连接的特性,宁波舟山港已经实现了多台智能无人集装箱卡车并发作业。


目前,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已形成全球规模最大的远程操控设备集群。相比两年前,港区整船装卸效率提升 10%,集卡作业等待时间、通过时间缩短 8%,港区集装箱吞吐量年均增幅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