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此前一段时间,广东、北京、浙江、河北、江西等多地陆续发布了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举措。今年以来,数字经济为各地经济恢复性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线教育、远程办公、无接触配送……一大批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发展,展现出数字经济的强劲韧性和巨大发展潜力。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数字经济体量有望突破百万亿元。
如何看待当前数字经济的发展态势,着眼未来应如何布局?
近日发布的《百项数字经济应用场景报告》显示,我国线上服务新模式蓬勃兴起,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加速应用于生产、物流、教育、医疗等领域;产业数字化加速转型, “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将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引向深入;新个体经济快速发展,共享经济新业态不断涌现。
从全国来看,今年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3月份以来,月均增速达到9%。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收入同比增长11%,其中大数据服务和云服务收入分别增长16%和7%。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认为,疫情期间,各地积极推动本地经济的数字化转型和社会的智能化改造,这既是推动现代化发展的应有之举,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先后出台一系列重大政策文件,持续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到35.8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6.2%,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7.7%。
今年以来,相关政策举措继续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首次将数据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并列为生产要素;13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则首次明确提出了15个新业态新模式。
数字经济潜力巨大。据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技术团队预测,2020年至2025年,中国数字经济年均增速将保持在15%左右。到2025年,数字经济规模将突破80万亿元,占GDP比重达55%。到2030年,数字经济体量有望突破百万亿元。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刘向东认为,既要在技术研发方面下功夫,更要在应用方面提出新举措,包括构建多种数字化场景、建设数字经济试验区等,逐步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提升我国在全球数字经济中的引领地位。
“过去数字经济发展更多是通过数字化手段将线下经济未释放的经济活力激活,是润滑作用。未来数字经济一定要着眼于实体经济,变润滑作用为改变作用,真正赋能实体经济,一方面对已有产业提质增效,另一方面创造更多新兴产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说。